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2068人
圖 新聞投稿
2013-06-12
影音》第13屆傑出校友-文樓(香港美術家協會主席)
圖
圖
圖

不斷探索、回歸、再探索的 香港雕塑藝術大師

藝術系48級校友文樓,本名文寶樓。生於一個有強烈民族主義思想的越南華僑家庭,在臺灣生活的七年間,深受中華文化薰陶,對傳統文化的承傳與創新抱負甚深,並在此立定以金屬雕塑為終身事業的人生新起點。

由於他曾旅居英、美、法等地,就學期間受過嚴格的西方美術訓練,因此他的雕塑形態和語言方式是現代的,經過西方現代的洗禮,與當代都市文化空間相呼應,但他的創作理念卻是向中國傳統藝術尋求意象與意境,以現代精神演繹傳統的人文思想。他在西方與東方兩大藝術體系間不斷的探索、回歸、再探索,於20世紀中國雕塑藝術的現代演進中,奏響了屈於自己的雙重奏。

文樓的作品融合傳統中國意象與西方現代技法,兼具時代美感與傳統中國的獨特品味,蘊含深刻的傳統藝術精神。


臺灣七年 深受中華文化薰陶

文樓出生於廣東省新會縣,三歲時隨父母移民越南,童年和中學時代都在越南度過。當時家族在越南經營有方,生活富裕,但小小年紀文樓即已深知,那畢竟不是自己的國土:「寄人籬下的華僑。即使財富再多,也可能一夜之間就化為灰燼,國家富強才是最大的保護屏障」。他在越南接受法式的藝術環境,尤其素描技法爐火純青;另一方面,父輩的教誨也讓他從小對中華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

高中畢業後他接受父親建議到臺灣就讀成功大學建築系,但後來發覺自己對藝術抱有更大的熱情,因此轉至師大藝術系就讀。文樓先生回憶說:「就讀師大時所遇到的老師們,在藝術上都有卓越成就,其中以虞君質老師對我的影響最是深遠。當時除了藝術學習,在哲學、心理學上也有所涉獵,這些經歷對我日後的創作思維是很豐沛的養分。師大可說是我文化生活的母親」。

師大畢業後文樓至彰化中學擔任美術老師二年,在台灣生活的七年間,他深受中華文化薰陶,對傳統文化的承傳與創新抱負甚深,也在此立定以金屬雕塑為終身事業的人生新起點。許多人問他,從事藝術,怎麼不去西方,那裏不才是藝術殿堂嗎?而他通常只是淡淡地回答:「我認定中華文化才是我的文化、我的出路。」


顛沛流離看世界 於世界大放異彩

文樓童年輾轉在越南、臺灣、等地生活使他可以接觸到各地的文化精髓,潛移默化下為日後的藝術創作打下穩固的根基。「其實生活顛沛流離在某種程度也有好處,因為可以學到多種不同的語言,感受不同的文化背景,進而拓寬人的眼界。」

1960年文樓移居香港,開始他的藝術之路。初到香港的他,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街上畫人物素描。而第一件作品為半島酒店會議廳鑄造浮雕。1965年文樓獲美國國際教育學院贊助,前往歐美進行為期一年的藝術考察及研究。在歐美參觀許多西方當代雕塑展,讓他深為雕塑藝術所著迷,最終他選擇了雕塑這個實實在在的三度空間付出畢生心力,在其中沉潛往復。

他從美國紐約學成歸來後,紮根於東西方文化匯聚的香港,初步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並在國際雕塑比賽中大放異彩。他的雕刻作品不只在全世界各大美術館展出,也屹立在中國、香港、臺灣、新加坡、美國、德國、瑞士、日本等地的公共場所。他更曾獲頒美國國家設計學院一百四十五週年展之獎章、北京第六屆美術展特別獎、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獎、香港藝術家協會雕刻獎及香港政府頒發之銅紫荊星章、香港藝術發展局視覺藝術成就獎。

文樓的創作非冰冷的展示品,而是裝置於街道,融入大眾的生活中。他認為:「藝術是一種世界性的語言,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才能引起共鳴。一位藝術家作品具有地區性、民族性,才有世界性,才有風格」。他是香港雕刻藝術界的翹楚,但他不只屬於香港藝術界,也屬於全中國藝術界,他的美學觀既沒有地域侷限,也沒有狹隘的地方主義思維。


傳道授業 帶領中國青年雕塑藝術家走向國際舞台

文樓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80年代末,他到中國講學並於四川成都創立工作室。1997年北京中央美術學院設立「文樓金屬雕塑室」,授予他「客座教授」頭銜並邀請他駐院講學。文樓桃李滿天下,致力於培育中港兩地後進,為雕刻教育提供全面的現代藝術創作觀念和多元的表現形式,更為中國及國際培養不少雕塑人才,帶領中國青年雕塑藝術家走向國際舞台。


回饋社會 搭起兩岸三地藝術交流的橋樑

從80年代開始,文樓就熱衷文化團體交流活動,積極推動大陸畫家赴臺灣舉辦展覽。他更冒著各種政治風險,促成大陸頂級藝術家的作品於香港展出。除此之外,他亦協助師大美術系教授廖修平至北京舉辦畫展。

文樓認為,作為藝術家是不能閉門造車的他。文樓說:「作為藝術家個人有表現和有存在意義是不夠的。要致力於使更多人的文化水平有所提升意義才大。」他認為,一個社會發展高層次文化,原創力強,便可以帶動整個社會走向高素質、高科技,從而欣欣向榮。近年來他身兼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理事會主席、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諮詢委員、香港雕塑家協會會長、香港美術交留學會會長等職務,積極投入各種藝術家交流活動,並匯集藝術界對基本法有關文化藝術部份的意見。他於參與社會活動,推動香港當前文藝發展的同時,也體驗了生活,進而創作出反映香港過渡時期這個偉大時代的藝術作品。【撰稿/張慧嫺、蘇璿】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