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記者公領103林威皓/公領103張綺文採訪報導】臺灣不「核」,行不行?4月29日晚上,臺師大【公】沙龍邀請環保聯盟副秘書長李秀容,以及綠黨前召集人潘翰聲,在誠10樓公領系教材教具室舉行座談,討論臺灣能源使用與核能議題,指出臺灣能源教育的不足與非核家園實踐問題,並與參與同學熱烈互動。
李秀容是環保聯盟副秘書長,自大學開始接觸環保運動,她認為大學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因為大學生有理想、會思考未來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李秀容也指出,1980年代社會興奮於「便宜、安全」的核能,但她在一趟日本之旅中發現一本書描繪關於美國總統艾森豪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的秘密協議,從1959年至現在隱瞞近10萬核輻射受害者案例,而「發展核武」才是強調核能優點背後真正意圖。
「核能在德國已非能源議題與選項」,李秀容表示,德國國會認為核廢料遺害後代,因此已將核能當作「道德倫理議題」處理,因此核廢料是「世代正義」問題,臺灣核電廠儲存高、低放射性核廢料,十分危險,「臺灣應做出明確選擇,不再發展核電」。
李秀容也表示,臺灣民眾習慣吹冷氣以維持舒適的室內環境,卻未思考如何減少冷氣自室內散失,她希望臺灣能制定對於公共場所、商家的節能政策。臺灣擁有太陽能產業、風力發電與無汙染氫氣能源研發人才,但卻不善加利用。德國與日本在運用水力、太陽能發電方面有豐碩成果,「反觀臺灣,不僅能源教育近乎零,臺灣政府也未教育民眾何種材質能幫助隔熱減少能源散失、太陽能面板要花多少錢、在家可以如何節能。」
綠黨前召集人潘翰聲則從「非核亞洲」、「綠色民主」、「綠色經濟」三個面向,探討臺灣核能發展與他國反核運動經驗。他舉日本博士生長谷川羽衣子投入反核運動為例,原先想採取平和、理性的市民運動,但在遭到警察強制驅離後,認清市民運動最終必須進入政治,因此決定參與參議員選舉。
潘翰聲表示,全世界目前59座興建中核電廠,就有九成在亞洲,尤其中國比率最重,因此「亞洲是封殺核能復興的第一線、主戰場」,日本在福島核災後,僅剩大飯核電廠運作,將走向「實務上廢核」,「臺灣扮演關鍵角色,若臺灣停止興建核四,中國核電擴張腳步也會減緩,更會進一步影響世界」。
臺灣〈環境基本法〉第23條明確指出「政府應訂定計畫,逐步達成非核家園目標」,但卻停滯不前。潘翰聲指出,德國非核家園社會共識形成,使再生能源比例在10年內提升至17%,更創造35萬綠能產業就業機會,透過「課能源稅,同時降所得稅」方式,使環保生活者受益,政府選擇補貼再生能源產業,雖是圖利財團,但係出於全民利益考量,再生能源產業也領先全球。
潘翰聲談到臺灣公投問題,他認為臺灣公投不僅門檻高,更成為「政治表態的鬥爭過程」,名為辯論會,卻未重視過程、僅在乎結果,反觀歐洲,聽證會所做的決議,在公投結果出爐後同樣具有約束力。潘翰聲也指出,核電黃金年代已結束,尤其在1986車諾比核災、2011福島核災後,核電廠將越來越少,核能產業也將步入黃昏。
公領系102級林博寰同學表示:「看到座談會海報因此和同學一起來參加,原本認為臺灣若沒有核能,電力可能不足,也看過研究顯示核電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相較發展生質能、再生能源僅一半,英國就是因此續用核電,所以我認為臺灣還是需要核電。今天兩位講者提到很多我未考量的部分,因此立場轉趨中立,其中最欣賞能源稅的作法,也希望政府和綠黨都鼓勵民眾參與公投,因為讓人民做決定是民主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