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記者社教104許紹萱報導】你注意到了嗎?文薈廣場的大樹圍起了護欄,立著「母鳥育雛中」的告示牌,路過的人紛紛好奇地抬頭,尋找鳥巢的蹤跡。臺師大楊恩生教授發起「生態咖啡論壇」,在5月1日早上邀請文學家張曉風、生科系王穎教授與生態攝影師王力平,一起探討「外來種鵲鴝」的築巢行為,開啟學界與藝文界的對話。
鵲鴝是一種黑白相間的小型鳥類,屬於外來種,可能來自金門或由鳥店引進。楊恩生表示,鵲鴝的築巢行為對師大而言,是很正面的「環境教育」,他將帶領「生態藝術學程」的學生,用多媒體紀錄整個育雛過程,預計在06月10日發表成果。除了教育寓意,也希望喚起師生對「生態倫理」的關注。對此,張曉風分享「民胞物與」的核心概念,意即所有的人民都是「同胞」,萬物都是和人類「到陣的」夥伴,期待人們不要輕易忽略身旁的任何生物。
外來種的議題備具爭議,王穎認為,短時間難以衡量其益處與壞處,如果外來生物對周遭環境的態度是溫馴的,則觀察即可;若是強悍的,就必須想辦法防範了。他也打趣地說:「做研究就像交男女朋友一樣,你要真正地有興趣,並長期地去『追蹤』才行。」楊恩生提到,目前發現體型較大的喜鵲會攻擊該巢的幼雛。但鵲鴝也不完全處於弱勢,王力平補充,台北植物園內的鵲鴝會捕食「金線蛙」幼蛙,造成成蛙數量減少。
「生態藝術學程」負責人楊恩生教授表示,出身「工匠」的背景讓他期待將自己所見的大江大海帶回課堂。該學程的理念是以「藝術」的手段呈現「生態學」,培養跨領域的人才,歡迎真正有興趣的同學加入。與鵲鴝的晨約,讓學界與藝文界各抒理想外,也達到真正的交流,一起關心校園的鳥類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