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院前院長李振明
【校園記者國文103李蘋芬採訪報導】臺師大藝術學院多年來培育藝術人才,早年以師資培育為主,近年因應師資培育制度的改變,藝術學院也積極走向多元化,除了美術系、設計系與藝術史研究所,近年更成立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與文化創藝產學中心,臺師大藝術學院前任院長李振明期望,學生經過臺師大四年的洗禮,能在專業領域發揮所長,邁向燦爛未來。
少子化 臺師大面臨挑戰
談及藝術學院未來的發展方向,李振明前院長說,師資培育一直是臺師大的強項,然而近十年來,臺灣社會面臨少子化現象,加上師資培育多元化,臺師大獨佔師資養成的優勢不再,這是藝術學院要面對的挑戰,大環境改變的衝擊下,如何因應、取得優勢,更是臺師大轉型後的一大課題。
目前,臺灣有多所專業藝術大學,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但臺師大藝術學院的學生,仍然是國內專業領域中的佼佼者。李振明院長說,光復初期,國民政府遷台,將理工與醫學放在臺大,藝文方面的養成則放師大,師大除了師資培育之外,美術、音樂與體育都是強項,目前仍佔優勢。即便師資培育已不是臺師大的唯一優勢,美術、音樂與體育方面,表現仍然亮眼。
改變傳統形象 迎向社會
李振明前院長認為,在這十幾年中,藝術學院一直試圖朝多方面發展,近年已產生「質」的改變,加入文化創意的元素。臺師大重視傳統,是社會大眾眼中的「保守」學校,然而臺灣當代藝術在近二十年中的發展,是非常前衛的,在這段時間中,臺師大已經有所轉變,開始迎向社會。
除了教學、師資與課程的充實外,更重要的是改變「形象」,李振明說,院長與系主任都會親自到學校招生,主動宣導,告訴學生:「師大真的不同了!」校園中的圍牆也不斷地被「打開」,迎向繁榮與熱鬧,讓學生看見,臺師大校園變得開放而亮麗。美術系館也在這段時間裡,將大門轉向和平東路,剔透的玻璃門中,原來破舊的中庭也鋪上了木地板,設置座椅與涼傘,展現一片悠閒自然的氛圍,學生在追求學術知識之餘,也能在庭院中聊天、放鬆,改變環境,更能轉換心境。
李振明院長說,藝術學院多元地引進藝術家,和新進的優秀師資。例如早期畢業的傑出校友,在社會上已有所成就,他以國際知名的藝術家如廖修平教授和劉國松教授為例,劉國松教授在學生時代,被斥為「叛逆」的形象,因此前往香港與中國發展,後來成為華人地區現代水墨的頂尖代表,藝術學院聘請他回到臺灣,成為美術系的講座教授,大師的一堂課,能讓學生一生受用。
未來展望 與國際接軌
一年當中,臺師大藝術學院有許多國際性活動,李振明院長以第四屆國際水墨大展暨學術研討會為例,此活動由中國文化部辦理,地點在國父紀念館,臺師大藝術學院年年參與。這是師大藝術學院未來發展的契機,在良好的基石下,不斷調整步伐,維持藝術學院在藝術圈的頂尖地位。目前臺師大已與國父紀念館簽訂合作協議,2013年的3、4月將舉辦國際原民藝術大展,期望藉由更大的展演舞台,具備更深厚的影響力,臺師大與原住民委員會合作,展出臺灣的原住民藝術,傳統文化與現代思潮的交織,激盪出燦爛火花。
藝術銀行 培養新銳藝術家
「藝術銀行」也是臺師大藝術學院推動的目標,藝術銀行的概念最初來自加拿大與澳洲,由政府投資,收藏年輕藝術家的作品,長期投資後,這些年輕藝術家中,只要有一至二位成為頂尖藝術家,政府便能獲利,最重要的是,可以提供藝術家更好的環境,發揮最大創意。
文保產業 多元發展
李振明院長說,整理美術系館時,發現倉庫中有數千件自臺灣光復以來的師生累積的藝術作品,頗具價值與意義,學校也積極協助維修這些作品,並舉辦臺灣藝術種子展。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近二年來,發展十分蓬勃,成立時間雖然短暫,但重要的藝術作品,無論是公部門典藏品或陳澄波的畫作,都大量送到文保中心。臺灣氣候潮溼,藝術品更需要謹慎的維護與保存。這都是師資培育市場逐漸萎縮後,藝術學院的學生能夠投入的發展方向,李振明院長期盼,無論在文創、文保產業或藝術創作領域中,藝術學院的學生都能配合社會的多元發展,迎向社會與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