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記者地理系102賴祉維報導】去年9月來臺的2隻丹頂鶴「Big」及「貴華」,已逐漸適應臺灣的氣候和環境,臺北市立動物園近期出版「2013世界鶴之美桌曆」,特別與素有生態藝術家之稱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視覺設計系楊恩生副教授合作,收錄十餘幀以鶴為主角的水彩畫,結合生態藝術與保育教育,是動物園第一本以生態藝術出版的桌曆。
鶴是自遠古即存在的鳥類,現今全世界共有十五種鶴,牠們大部分生長在潮濕度高的沼澤區或是第三世界,是濕地生物多樣性的關鍵物種,使牠成為測量濕地生態系,土地以及其中生物是否蓬勃健康的重要指標,從鶴身上,可以看到貧窮落後國家的艱困,但牠同時也象徵著東亞悠遠的傳統文化。
在中國文化意涵中,鶴代表愛情忠貞,牠們一但配對便終生相守;鶴也被視為長壽仙禽,具有仙風道骨,後世常以「鶴壽」、「鶴齡」、「鶴算」作為祝壽詞。長久以來,鶴已代表人類心中對天堂的幻想以及無法言喻的渴望象徵,吸引詩人、畫家及雕塑家不斷描述牠們的美。
鶴類主要棲息在溼地及草原地帶,是溼地生態系中食物鏈位序上層的關鍵物種。由於農耕地擴張及工業發展,溼地持續的消失或惡化,使得棲息地喪失成為鶴類族群生存最大的威脅。另一方面,非法捕捉與交易,也是衝擊鶴類族群存續的原因。也因此,全球現存15種鶴類中,高達11種已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公告為易危(Vulnerable)、瀕危(Endangered)、甚至嚴重瀕危(Critical Endangered)的保育等級。
生態藝術家楊恩生走訪世界各地,在中國東北扎龍首度邂逅丹頂鶴,促使他萌生將世界鶴描繪紙上的念頭,自1988年起,他接受華邦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贊助,開始巡禮世界各地,追尋鶴的倩影及觀察野生動物。
當時楊恩生也與「國際鶴類基金會(ICF)」聯繫,參訪他們的科研基地,與多位鶴類研究者培養出深厚的情誼,最後楊恩生集結數十張鶴類畫作,ICF提供的科普資料、以及個人旅行紀錄,出版一本報告形式的「世界鶴」專書。
「世界鶴桌曆」發行契機則追溯到今年初,楊恩生收到一封臺師大美術系73級校友鄭治桂的剪報,報導中提到臺北市立動物園去年接收一對日本贈與的丹頂鶴,楊恩生靈機一動,打算將自己觀察與創作世界鶴類的經驗毛遂自薦給動物園。他隨即以亞熱帶生態藝術協會現任理事長及創辦人的名義,給動物園園長寫了一封信:「台灣並非丹頂鶴分布的地理區域,而臺北市立動物園僅有一對丹頂鶴,相信園方很難在短時間內對丹頂鶴進行詳盡的研究…。」
楊恩生認為,科學研究需要長時間數據的累積,若動物園想針對鶴類的領域推出成果,與其在研究領域投入大量資源,更應該在解說推廣上下工夫。楊恩生跑遍世界,對全世界的十五種鶴類都進行過近距離觀察,加上遍讀相關書籍,對鶴的外觀特徵、生態習性以及保育狀況都信手拈來。因為是「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楊恩生順利與台北市立動物園達成合作協議,在2012年年底出版世界鶴類的科普圖文書及桌曆。
現今全世界有超過五分之三的鶴類因為棲地喪失、非法獵捕而面臨滅絕危機,楊恩生希望能藉由這兩份融合科普知識以及生態藝術的出版品,讓民眾對鶴的種類及生態之美有更深的認識,同時喚起人類對自然保育的重視,讓這些悠揚的鳥兒得以繼續在世界各地漫步起舞。
動物園現有10種鶴類展示,分別為丹頂鶴、白枕鶴、赤頸鶴、灰鶴、白頭鶴、肉垂鶴(垂耳鶴)、簑羽鶴、藍鶴(羽衣鶴)、灰冠鶴(灰頸冠鶴)及黑冠鶴(黑頸冠鶴),大部分都是亟需保育的物種。動物園肩負環境教育及物種保存的使命,除了向民眾傳遞動物世界的生態價值外,在物種的存續工作方面也積極透過繁殖研究與國際合作。去(2011)年臺北動物園與日本北海道釧路動物園合作進行丹頂鶴的域外保育計畫,引進圈養下繁殖的一對丹頂鶴,藉由飼養繁殖與健康管理技術之交流合作,期能為北海道的丹頂鶴開展域外的衛星族群,分散北海道丹頂鶴族群的生存風險。同時透過展示與交流的議題,希望喚起民眾對瀕危物種及棲地保護的關切和行動。目前丹頂鶴「Big」及「貴華」已去除隔欄屏障,而能看到對方,動物園將持續觀察雙方的互動,等待最佳時機讓牠們接觸。
動物園很榮幸邀請到知名生態畫家楊恩生副教授,除了出版「2013世界鶴之美桌曆」,還編寫「世界鶴專輯」;楊教授的生態繪畫,手法寫實細膩生動,與一般圖鑑式的插畫不同,書中不僅描繪鶴的體態,也詳實地呈現鶴類棲息環境,內容有楊教授個人親至世界各地對15種鶴進行的觀察紀錄,藉由美學的陶冶以及深入淺出的科普知識,希望引領讀者悠遊於生動的畫作與豐富的保育資訊之後,能共同來關切美麗的鶴類,以及其所賴以棲息的溼地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