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記者教政100許美鈞/應華104 謝依穎報導】三十年後,當你回首大學所學,什麼是讓你覺得生活中最受用的知識呢?是自己科系所學?社團?或是什麼都沒有呢?也許,通識教育才是讓你應用於生活最多的課程;11月16日下午臺師大教學發展中心舉辦<聆聽大師的一堂課-卓越教學講座>,邀請行政院江宜樺副院長以《大學通識教育的意義》為題,讓師生了解大學通識教育的重要性,精采演說引起現場熱烈迴響。
江宜樺副院長,曾擔任內政部長,現為行政院副院長,在進入政府單位之前,於臺大政治系任教,曾任臺大共同教育委員會通識教育組主任,也曾為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委員會理事,長期深耕通識教育,希冀通識教育可以在各大學發芽茁壯。臺師大校長張國恩致詞時表示:「很高興邀請到江副院長,他在行政院工作,從實際政府部門的角度看通識教育的問題,相信大家可以從演講中獲得許多寶貴資訊。」
通識教育體現生活轉換及探索能力
大學通識教育為何重要呢? 江副院長從他自身工作經驗談起,在過去擔任內政部長期間,讓他著實體會大學科系專長並不足以應付所有內政事務,內政部包含民政、戶政、地政、警政、消防、移民等多項事務,依目前大學任何科系課程,絕對無法包羅這些五花八門的科別,而通識教育則扮演提供大家廣博知識,了解其他領域課程的機會,培養大家生活轉換因應能力,並透過通識教育培養自我文化素養,分析思辨能力、表達溝通技巧,更重要是終身學習成長動力,讓自己時時刻刻對宇宙充滿好奇,並知道如何進行探索。
通識教育不該為營養學分 而是全人教育基石
通識教育在各大學推行已久,從一開始僅佔畢業學分的2學分到現在20~30學分的比例,可見通識教育已逐漸受到重視,但通識教育在各大學推動過程,也常面臨到許多問題,江副院長提到許多人有錯誤迷思,認為通識教育就像可有可無的衣物配件,對學生來講只是一個營養學分,因此,課程安排就是看看影片,出外參觀就一學期的課程結束,但實際上,通識教育應如同一棟大廈地基,地基打穩才能讓房子動工,完善通識教育是所有專業教育的基石,廣博通識教育才能讓學生在未來職場上具有加分的競爭力,讓學生除了專業之外,更可遊刃有餘應
對各種問題。
從西方博雅教育層面 啟發現代通識教育意義
談到大學通識教育意義,江副院長回溯西方教育發展歷史,早在羅馬時期就已出現博雅教育的概念,指的是「適合於自由人的教育」,也蘊含著「培養通達智能、而非專門技術」的意義,江副院長認為通識教育應包含這層意涵,在各種專門學科之外,設立具跨學科性質的基礎教育,他以畢達哥拉斯為例,從原本鑽研禮教,研究至人人皆知的數學,最後是神聖之學,從有形知識到超越人類經驗的東西,就是大學通識教育所應培養的思維。
大學通識教育新挑戰-意義的轉變
現今大學教育逐漸由專業學科主導,通識反而被定位成「專業以外的教育」,從核心淪落為配件,尤其在「追求研究卓越」的主流標準下,大學愈來愈重視學術發表文章,而非培養出社會菁英,加上老一輩學者的反彈,他們認為通識教育只是模糊零碎的知識配備,在此情況下,學校要如何配置通識學分呢?設為「核心課程」不容易達到共識,專業科別如電腦、財金等師資數量也有困難,但如果成為「平均交叉選修」,讓文學院學生去數學系修微積分,又會造成銜接不易的問題,這都是現代大學通識教育所面臨的新挑戰。
要從大學通識教育中學習什麼?
大學是一個人生命中的黃金四年,江副院長強調除了要學會專業知識外,還要培養適當的文化素養、生命智慧、表達溝通技巧、以及終身學習成長的動力,通識教育能教導這種廣博的應用性,讓學生們不容易隨時代淘汰。他以賺錢為例,專業知識可以教你如何賺錢,但通識教育可以教你如何花錢,不會在賺大錢後隨意揮霍。所以不能只重視專業能力的塑造,如果大學時代能培養廣泛的興趣及能力,更能適應時代變遷,讓生命更加多采多姿。
每個國家的通識教育各不相同,此次也吸引了中國交換生到場聆聽,物理系張誠提出疑問:「21世紀重視專業人才的培養,通識教育依然重要嗎?」對此,江副院長抱持正面態度,希望大家用長遠的眼光看教育的意義,等30年後回首求學過程,心中是感激所學或是充滿遺憾,這才是真正的評鑑。
這是第一場《聆聽大師的一堂課-卓越教學講座》之系列演講,往後還邀請了臺灣大學心理學系黃光國教授、及天下雜誌群殷允芃董事長暨發行人來分享多年來的教育理念與心得,邀你一同仰望大師之蛻變,啟迪自我之新生!
報名網址:https://www.ctld.ntnu.edu.tw/index.php?p=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