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系趙菁文老師、艾馬爾、音樂系葉綠娜老師以及林明慧老師
【校園記者社教104許紹萱報導】紀錄片《我為琴狂》(Pianomania)中嚴峻要求每一個樂音,將維也納首席調音師弄得神經緊繃的艾馬爾(Pierre-Laurent Aimard)來臺灣!11月20上午素有「當代德布西樂曲最佳詮釋者」之稱的鋼琴家艾馬爾在臺師大音樂系演奏廳,進行一場心靈對話,吸引爆滿的師生、民眾一睹大師風采。
與談者有音樂系的葉綠娜、趙菁文和林明慧老師,近距離與大師交流。提及如何準備演奏會,艾馬爾表示自己會花時間去感受作曲家的情緒,經過理解、消化後再呈現給觀眾。他本身比較偏好抽象藝術,因此對德布西等印象派作曲家的音樂感受較深,能夠跳脫框架、自由地詮釋。被問到對「東方音樂」這種異域風情的看法,艾馬爾認為現今全球化的世代,唯有少數文化保存其原始風貌,像是位於中非的小村落至今使用複音音樂溝通,令他驚豔,多次邀請合作。
關於下一代的教育,他表示學習樂器是件很美好的事情,他的兒女分別學習小提琴與鋼琴,但當孩子長大後,他會讓他們自由選擇人生之路。他強調人們應該擁有多種專長,然而受過音樂教育的背景作為奠基非常重要。問及是否跟上潮流、使用網路,艾馬爾哈哈大笑地反問:「你認為呢?」網路是一種接觸音樂的新興途徑,只要點擊滑鼠,各類資訊應有盡有,他也提醒網路資訊往往有謬誤與不足,需要再三注意。
艾馬爾也點出現今教學中遇到的三大難題。首先跟社會風氣有關,人們追逐聲光刺激,音樂的舞台變成屬於「藝人」的而非「藝術家」的,娛樂化的結果是許多人學習音樂是為了成為明星。第二,當今學院派教育多著重在後浪漫時期的作品,他建議學校對創新音樂的態度更加開放,不要頑固執著在一個世紀前的曲目。第三是檢討「速食化」的社會,網路速成了許多東西,跳躍式的學習降低學生的長期專注力,令他擔憂。舉例來說,貝多芬處在沒有網路的世界,才能完全投入於創作,因此產出許多精湛的作品,但今日學子難以做到百分之百的聚焦。
最後艾馬爾鼓勵音樂系學生未來找到一份有意義的志業,並熱情投入。鋼琴大師一個小時旋風式地蒞臨,留下的是翩翩的大師風範。臺師大音樂學系不定時邀請來自全球的名家開授「大師班」,歡迎有興趣者留意網站資訊。(http://www.music.ntn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