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記者公領104潘文婷報導】培養跨領域整合能力的通識教育,在臺師大能激盪出哪些創新教法,豐富學生學習途徑呢?通識教育中心於9月7日舉辦「通識特色課程暨創新教學成果發表會」,邀請教學績優的教師分享教學成果,提供通識課程教師教學觀摩與經驗交流的機會。
環教所教授張子超表示,Moodle數位學習平台對教學上很有幫助,它可以把好的作品保留下來,分享給下學期授課的同學。張教授將Moodle充分運用在他的通識課「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中,利用教學網站與同學互動,提高學生參與度,更進一步了解學生的想法。
張教授認為通識就是多元上課的方式,善用TA資源帶領學生進行小組專書的導讀,讓學生從書籍中與環境議題做連結。此外,張教授的特色課程還包括模擬聯合國會議,像是師大夜市及溫室氣體排放都成為主題,並且仿效公聽會議規,培養學生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
「藝術鑑賞與視覺文化」的任課教授趙惠玲,將這門課比喻為種植藝術教育的農場,一般人認知的藝術就是傳統美術、音樂方面,好像農場僅侷限在菜園一樣,不過趙教授認為體制外的藝術教育一樣重要,例如cosplay亦是一種視覺藝術的表現。趙教授表示:「我們每天在媒體上看到很多的視覺,不是只有精緻教育值得學習,應該讓體制內、體制外的藝術交流的更自然,使得這門課程成為非藝術領域的學生也能上的通識。」趙教授認為公民應具備的五大基本核心能力包括:倫理、民主、科學、媒體及美學,而通識課程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以多方位角度來看待世界,不要做「單向度」的人,並勉勵學生「人人都是潛在藝術家,視覺文化其實就是日常生活」,使學生更貼近藝術專業。
音樂系副教授黃翠瑜分享其通識課程「音樂鑑賞」的學生成果,黃教授採用新穎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上台發表音樂會,擺脫以往報告類型,使學生在這堂通識課中發掘自己並欣賞他人才藝。
這次通識成果發表會讓教師們分享彼此教學經驗,通識中心主任劉美慧致詞時也表示:「經驗的累積會讓老師們反思,讓教師愈教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