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記者國文101郭力瑜採訪報導】為促進道德教育研究的提升並呼應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的推動,在國科會贊助下,臺師大教育學院、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學生事務處全人教育中心籌備處,與中華民國中小學校長協會,於2012年6月13日在臺師大教202國際會議廳,共同主辦「道德發展與教育專題演講座談會」,邀請新科伯格學派核心人物University of Alabama講座教授Stephen J. Thoma 介紹其傳承與創新,以及道德判斷成熟度測驗(DIT)的發展歷程及其趨勢。
心理學家科伯格(Lawrence Kohlberg, 1927-1987)對道德發展與教育領域卓具影響,他認為認知在道德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道德是由個體與環境的互動建構而成,而且道德具有發展性。由青少年至成人的改變,往往代表其道德思考由成規期至後成規期的重要轉變歷程。
建立在共同理論基礎上新科伯格派(Neo-Kohlberg)提出修正。對於科伯格道德發展三層次六階段論,新科伯格學者主張個階段並非依照順序出現,而是同一時期可能同時出現多種形態。
DIT是道德判斷成熟度測驗,源自科伯格晤談資料,描述多個虛擬的道德兩難故事,讓受試者以量表形式作答相關問題,並加以統計計分。此外,新柯伯格學派將四個重要概念串連,分別是道德敏感度、道德動機、道德判斷、道德行動,使得道德發展與教育的全貌更為完整。
第二場次為道德領導與校園氣氛座談,邀請本校公領系教授李琪明引言,探究國中小學校長與教師所覺知的校園道德氣氛,在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相互了解的基礎上,共同營造校園道德氣氛並促進品德教育推展。
應華系103謝易澄會後表示,新科伯格學派頗具說服力,道德四個重要概念相互影響且詮釋日常生活現象。公領系104林子翔則認為,如果不具有道德理論的相關先備知識,聽講有些吃力,但仍開啟一個新視角,希望未來能更深入了解。
主持人之一的公領系林佳範主任則在其部落格指出:我們的教學現場,道德教育深受儒家的倫理影響,不僅在倫理價值的內涵上,必需受到多元民主文化的衝擊,許多老師往往有時不我予的感慨,更在方法與策略上感受到傳統訓誨或獎懲方式之侷限或甚至反效用。發展心理學,提供一套清楚的理論,並發展出一套評估的機制,可供我們檢討各種教學策略的成效,使我國的道德教育,從哲學或宗教,逐漸走向科學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