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名國際 華語文教學重要推手
顧百里(Cornelius C. Kubler)教授畢生致力於華語文教學的推動,他不僅精通多國語言,更曾任美國國務院外交學院亞非語文系主任、美國在臺協會華語學校校長及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客座教授,現任美國維廉大學(Williams College)亞洲研究系史丹費爾德(Stanfield)講座教授及創系主任。
目前為國際知名漢學家,經常受聘擔任美國及全球許多大學的華語或亞洲研究系所的評鑑委員及國際顧問,並曾為美國中文SAT測驗研發委員會試題委員會的主席,深耕華語教學研究,更讓顧百里獲獎無數,包括美國在臺協會特等榮譽獎、美國國務院優異表現獎、美國亞洲研究協會獎助金、美國國家外語中心高等研究中心麥倫研究獎金、佛布萊研究教學獎金及塔特語言研究特等獎等,是現代青年的學習典範。
相隔一扇門 是不同語言及文化
顧百里出生於瑞士,父母親為德國人,半歲時隨父母前往美國,住在佛羅里達州。父親是教法語和德語的大學教授,他和兩個妹妹,從小在父親嚴厲「家法」下成長,在家只說德語,在入小學前五個月才頭一次接觸英文。雖然有時感到辛苦,但父母的訓練也間接培養出他對語言的興趣:「家裡說的是一種語言,出門後又是另外一種,我從小就覺得外國語言和文化非常有意思!」
他說:「小時候我也曾懊惱過,覺得自己家為什麼與眾不同,只能講德語,不能和同學那樣,在家講英語,可是到了十五、六歲,我開始非常感激父母這樣做,甚至決定成家後,也要這樣做。」
已經會英語和德語的他並不自滿,國二開始到高中期間又學了法語,甚至在小時日記中,寫道:「我長大後一定要當上高中的法語老師。」對語言學習極度喜愛的顧百里,還會拉丁文、西班牙文、日文等等,最讓人驚訝的是,他「臺語馬欸通」呢!他強調接觸華語要越早越好,兩、三歲比七八歲好,七、八歲比十七、八歲好,十七、八歲比三十歲好,要趁早讓孩子瞭解能說標準華語是驕傲,能寫華文非常cool。
旁人不看好華語路顧百里仍堅持夢想
民國六十三年在康大攻讀研究所時,顧百里就已開始教授華語,至今已有三十幾個年頭。七零年代美國的華語學習者並不多,那時大家學中文的動機大多是為了研究中國歷史或哲學,但現在學習者的心態大有不同,為了加強個人競爭力,或是期望將來去中國大陸發展等實用因素占很大部分。
顧百里下定決心學好中文,但鄰居及父母都替他擔憂,不斷質疑:「未來你能做什麼?學中文有什麼用處?」礙於當時中國國內變革,美國人不能到中國發展,但顧百里堅持座右銘:「Follow your passion!」。他認為人生就是要追尋自己的夢想,而不是以將來能賺多少錢、能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來決定人生的目標。倘若對某個領域有興趣又有些天份,就值得給自己一個機會去嘗試,沒試過,永遠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辦法做到!
任臺師大華研所客座教授三方合作造福學生
顧百里與臺師大合作將近十六年。民國八十五至八十六年、民國九十九至一百年間,他曾二度擔任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客座教授;每年他也邀請一或兩名華研所的畢業學生或現在正在寫論文的學生,到威廉大學擔任華語助教,至今華研所畢業學生已有十多名曾到威廉大學擔任一年助教,有過一年華語教學經驗。
他並辦理短期遊學團。威廉大學每年有三個學期,秋季和春季各有四個月,冬季班只有四個禮拜,在每年一月份非常適合帶學生出國。顧百里利用這一個月時間,帶學生到臺灣進修華語,頭三個星期,早上在臺師大國語中心學習華語,課後及周末外出認識臺灣文化;除此之外,也與曾臺師大、東吳大學、政治大學、臺灣大學及世新大學等校學生舉行過辯論會,上午以中文辯論,下午則改為英文,如此雙方都有學習、進步的機會。第四週,則帶學生去環島旅行,他認為來臺期間,學生不僅有機會使用華語,也能增加對中華文化的認識。遊學團中大部分學生都是第一次來到以中文為母語的國家,在美國家學習華語時,常因中文太過困難、且日常無使用機會而心生放棄念頭;但來到臺灣,沉浸在充滿中文的環境,除了使用華語的機會變多,也能交到使用中文的朋友,而喜歡上當地文化,這些對學生都有激
簡體繁體兼學聽說讀寫都要會
顧百里認為漢語難學,主要是因為四聲難以掌握、書寫系統複雜,加上中英文文法不同且同源詞不多,社會文化差異大等因素。中文系統中漢字萬千,又有破音字、同音字的狀況,這些困難,使得學習中文對於以英文為母語的學生來說,要比學習法語、西班牙語等相近語種的時間長上三、四倍。為了克服種種困難,華文教師必須採取有效的策略和教學法。
顧百里在對華語教師發表的專業演講及公開演講中,曾提及教漢字的順序原則:先學習口語階段已接觸過的辭彙,以及出現頻率最高的辭彙,例如:「中國人」、「美國人」就是學生要先學會寫的字;而「蚯蚓」這類較少使用機會的辭彙,暫時先不教。
簡體字和繁體字一樣都有各自的歷史意義在。顧百里認為,為了廣泛而正確地接受來自中文世界的資訊,不論簡體繁體,學華語的學生都應該接觸。畢竟,一種語言有許多寫法,是世界上普遍現象。
將父母親的禮物轉送給兒子
顧百里在兒子顧皓元出生的第一天即開始和他講華語,這個習慣持續了兩年,不使用其他語言。顧百里說:「皓元出生前,我和來自臺灣的妻子決定送他華語和德語雙語作為禮物。我認為,有能力的父母,應該爭取送這樣的禮物給孩子。雖然不容易,只要下決心,困難還是可以克服的。」
皓元兩歲生日那天,顧百里就開始跟他用德語溝通。「記得頭幾天,小孩總是用奇怪的表情看著我,邊完邊說。他靠著我的肢體語言來瞭解我的意思。小孩的理解能力特別強,到那年暑假,他已聽了半年的德語,開始慢慢懂我的話,但仍用華語回答我。到了耶誕節,短的句子,漸漸能用德語回答,長句仍然要用華語。」已成年的顧皓元,是在這樣特別的環境中成長,顧百里夫婦送給他的禮物,現在是受用無窮。
顧百里家中每年的預算,有一大筆錢花在機票上,每年暑假他們經常在德國、中國大陸、臺灣到處飛。顧百里認為,幫助孩子學習語文,家長有時必須付出代價,如果可能,每年夏天至少一到兩個月,安排孩子到國外學習。幼兒可送進當地的幼稚園,稍長即可參加適合不同年齡的夏令營,因為孩子向其他孩子學習,是最快速也最有效的。顧百里說:「我們家擁抱三國文化,生活多姿多彩,這在全球化的時代,特別有意義!我們合力為世界和平貢獻力量。」【撰稿/賴祉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