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商場走出另類的時尚
「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一定要會賺錢;但一個會賺錢的企業家,並不一定成功。」從師範體系學校畢業,不當公教職人員,反而自行創業,打出自己的一片事業天空,衛教學系56級校友涂鐵雄先生成為臺師大轉型的先驅,放棄在衛生處的職位,拋下眾人眼中的鐵飯碗,與衛教學系58級畢業的妻子張芳育女士攜手在彰化創業,走入商場打天下,成立「泉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自行車車鎖加工製造起家,近年更擴展事業至寵物用品製造與生產,因為熱愛高爾夫球,更接手彰化高爾夫球場董事長,積極推廣台灣高爾夫球運動。
「取之於社會,要記得回饋社會」
事業有成的涂鐵雄先生並不忘本,回饋母校,也熱心公益,提供「泉新獎學金」給母校長達25年,並且每年捐贈家扶基金會20萬元,成為永久認養人。
「窮到怕」是從商的動力
從小在嘉義長大的涂鐵雄,父親是中學教師,靠著教書的薪水撫養他和三個弟弟長大,因為體恤父親身體不好,在高中畢業後就下定決心不再向父母拿錢。和當時的公教子弟一樣,涂鐵雄校友因為家裡無法負擔學費,選擇提供公費的臺灣師範大學就讀,回憶起當時:「選擇師大,就是不想再過苦日子,想要有更好的生活。」
從衛教學系畢業後,涂鐵雄便在當時台灣的最高衛生機構工作,領著一個月八百元的薪水過日子,但這薪水要養自己和三個弟弟仍有不足,為了要賺更多的錢,讓一家人過更好的生活,成為他轉行從商的動機。涂鐵雄先生說:「那個時候大家都想要有錢,不想過苦日子,為了讓家裡人生活得更好, 才去做生意。」
從做中學的人生努力付出才能抓住時機
「在那個年代,臺灣要做生意開工廠,通通都是剛起步,沒有人知道世界有多大,只能從做中學習,每個人都像盲人摸大象一樣,摸到什麼算什麼。」家庭沒有商業背景的涂鐵雄回憶創業艱辛:「在那個時候,要創業沒有太多選擇,通常是因緣際會,幸得貴人相助,但若肯努力打拼,你自己就會是自己的第一個貴人。」沒有學過從商之道,涂鐵雄和同期創業的臺灣人一樣,對於商場的一切,全靠自己摸索,曾經開設廣告公司,也曾和妻子一同站在生產線上做粗重的工作,涂鐵雄校友說:「不像現在有正常的訓練,那時候賣衣服不賺,就賣鞋子,總有一種會賺錢。要不斷努力付出,才能夠抓住時機,得到成功。」以「腳踏實地,事必躬親」為人生的座右銘,涂鐵雄校友說:「做人要腳踏實地,不要天馬行空,實際地去做,才會成真。而且我事必躬親,因為只有親自上陣,才能親自體會整個過程,從中學習。」
「誠正勤樸」校訓為成功的生意思維
問起成為一位成功的企業家的條件,涂鐵雄認為:「就是誠、正、勤、樸四個字。」臺師大的校訓即為成功企業家的聖經。其中誠信是最重要的企業理念,泉新工業最大的合作客戶,33年來沒有簽過任何一份合約,靠的就是企業間的相互信任。和客戶當好朋友,誠實以對,彼此交心,不只重利益,更講究義氣。曾經有客戶的下游廠商想要跳過代理商的抽成,直接以最低的成本價購買商品,卻被涂鐵雄嚴正拒絕,拋棄可以賺到的利潤,講的就是那股生意上的義氣,套用現今的商業術語,便是維持產銷秩序,保住客戶的利益,也因此建立了彼此深厚的合作情感。
誠信不侷限在工廠與客戶之間,老闆與員工之間的信任也非常重要。「一個企業最重要的責任,就是養活自己的員工。」老闆是員工薪水的來源,而員工是老闆最有力的後盾,彼此信任,共同打拼,才能將事業做得有聲有色。
貧苦出生更懂回饋
「要有回饋之心,取之社會要回饋社會,因為我窮過,可以理解窮人的痛苦。」生意蒸蒸日上,涂鐵雄校友並不忘本,將賺來的錢部分轉為公益用途,在臺師大衛教系設立「泉新獎學金」給成績優秀的學生長達25年,每年更親自到校頒發獎學金,並鼓勵學弟妹好好努力。他也在父親以前任教的嘉義東石高中設立獎學金,給予學生唸書的動力,除此之外,涂鐵雄校友每年都捐贈20萬元以上的金額給家扶中心,成為兒童的永久認養人。因為出生並不富裕,更能體會貧窮的辛苦,對於公益事業不遺餘力,今年更熱情贊助母校所舉辦的「Hoping download孔子行腳」活動,允諾三年每年贊助150萬元,為偏遠地區的教育盡心盡力。
除了捐錢給機構或學校,對自己的員工也不遺餘力,提供員工眷屬的小孩獎學金,對於急難救助也不餘遺力,涂鐵雄校友謙虛的說:「這只是盡自己的社會責任,我相信社會上也有很多人跟我一樣在做這些。」
當頭棒喝的機會教育,鼓勵「追求思想時尚」
長期贊助學弟妹活動經費的涂鐵雄校友,在提供經費外,更給予最佳的指導與機會教育,曾經有學弟妹為舉辦「健康週」活動,尋求贊助,卻連企劃書都沒有準備,涂鐵雄校友當場在電話中當頭棒喝,反映社會現實的一面,給予學弟妹機會教育「不要以為遺漏企劃等都是小事,通通都是大事,做事要有相對付出,才會有很多人拉拔你。」
「現在的年輕人應該要追求時尚,不是指衣服穿著的時尚,而是思想要時尚,腦筋要動得快,才不會被社會淘汰。」涂鐵雄校友鼓勵學弟妹培養應變能力,從做中學習,只要肯學,沒有學不會的事,隨時靈機應變,才能夠因應時代變化。尤其臺師大現正面臨嚴竣的轉型階段,學生不應該再像四、五十年前般保守,墨守成規,要勇於嘗試,積極創新,才有更寬闊的視野,才不會被時代洪流淹沒。【撰稿/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