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實事求是,腳踏實地。」這是環教之父楊冠政校友的處世態度。總是笑臉迎人的楊冠政雖然高齡八十三歲,仍持續受邀進行學術演講並參與學術活動。畢生致力於推動環境教育、科學教育,不僅創立臺師大生物所、環境教育所及科學教育中心、環境教育中心,更創辦《科學教育》月刊和《環境教育》季刊。楊冠政也重視環境教育的學術傳承,激勵學生建立與生態共存共榮的世界觀與價值信念,進而創造對環境關懷的永續發展行為。除在學術領域上有豐碩成就,他更曾任臺師大生物系副教授、生物所所長、理學院院長、科學教育中心主任、生物系系主任、臺師大教務長、環境教育中心主任及環境教育所所長,累積傲人的行政資歷。研究方面,他憑著鍥而不捨及積極進取的態度,學術生涯一路走來累積多項著作,其著作也成為現代學生進行科學與環境教育研究最重要的參考文獻。
刻苦勤奮向學學習階段以獎學金及公費完成學業
楊冠政出生於廣東省汕頭市,4歲隨父母親移居上海,8歲時父親不幸死於淞滬戰爭,靠母親獨自打零工將兄弟4人撫養長大,家境清苦。楊冠政自幼刻苦向學,成績極為優秀,小學及國中皆倚靠獎學金完成學業。國中畢業後為減輕家中之經濟負擔,選擇提供公費且畢業後即可成為小學老師之福建省國立第一僑民師範學校就學,畢業後來台並至國立臺北師範學院附屬小學任教,展開他的人生第一個教師生涯,監察院王建煊院長即為他當時之學生,二人持續師生之情至今。楊冠政自幼即對於生物、化學等學科有極大興趣,又基於一顆好學不倦與奮鬥向上的心,扎下良好之根基。他於小學任教二年後即考取臺師大博物系,大學畢業後分發至台北北投復興中學實習一年,而後又考進國立臺灣大學植物研究所並完成碩士學位。
民國50年,楊冠政獲得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獎學金,在臺師大生物系恩師戈定邦行借旅費的資助下,赴加拿大留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並於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民國58年楊冠政感念國家及母校的栽培,放棄美國的高薪,義一無反顧地返回母校生物系擔任國家客座副校授,於母校執教至退休。楊冠政自幼身於艱難困苦的環境中仍勤奮向學,他很自豪地說,他從未花家裡的一分一毫。楊冠政堅毅不拔、刻苦向學之精神,實為現代青年學子學習的典範。
創立「板橋模式」國民中小學科學教育的改革推手
教育部為改進國小的科學教育,於60年7月成立教育部國民小學科學教育實驗研究委員會,並委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自民國61年進行國民小學科學教育課程實驗研究,聘請大學教授及小學教師,成立研究實驗小組,從事科學教育相關之資料蒐集、教材編寫、教學試驗、教材修訂,並反覆試驗、再修訂,前後歷時6年之久。楊冠政獲聘為該小組之成員,積極投入並協助教育部進行國小科學教育課程改革,研究發展期間他曾率領課程研究小組前往美國及日本考察。此後,教育部於民國64年頒布自然科新課程標準及開發的教材,並於67學年度由國小一年級開始逐年施行新課程。舊有小學低年級的「常識 」 及高年級的 「 自然 」 之課程名稱統整改稱為 「 自然科學 」,自然科的教學改為六年一貫,國小一至六年級都備有教科書、教師手冊、教具及習作等,並重視透過實際觀察來學習,奠定往後科學教育的基礎,國小的自然科教學步入了嶄新的階段。由於該研究過程設計周全,課程資料十分完整且豐富,當時教育部陳次長特命名為「板橋模式」,該模式更陸續運用於國小數學、社會、國中理化、生物及地球科學等課程標準的修訂。楊冠政全程參與並投入帶領此重大改革,為我國科學教育課程樹立了卓越的典範,除此之外,楊冠政同時亦積極推動中學科學教育課程改革,多年下來編輯許多課程及教材,可謂我國國民中小學科學教育課程改革之重要推手。
創立科學教育中心及創辦《科學教育》月刊推廣科普教育
民國63年3月,教育部為加強科學教育理論之研究、科學課程之實驗與推廣,以及輔導科學教師之教學與在職進修,由當時之教育部「科學教育委員會」挹注人力、空間及圖書資源,指定臺師大成立科學教育中心,創設者即為楊冠政。然而成立科學教育中心的同時,他深感加強與第一線的教師溝通為當務之急,故創辦《科學教育》月刊,創刊之初,經費來源讓他煩心,他即向當時主要負責中小學教育的台灣省教育廳尋求經費支援,獲得當時教育廳廳長、臺師大梁尚勇前校長的大力支持,核撥經費協助印製,今《科學教育》月刊已出版了30幾年,有300多期,按月寄給全國中小學,或贈予國際教育機關,提供最新之科學教育資訊及交流平臺。
發起環境教育 堪稱世界第一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臺灣環境日益惡化。為了使社會大眾注意環境問題、培養面對環境問題的解決能力,並能未雨綢繆、及早防範,環境教育知識、技能、態度、意願和實踐能力的傳遞更顯得重要。
楊冠政認為有鑑於推動環境教育為當務之急,他以創立科學教育中心所累積之經驗,民國77年起於理學院設立國內首座「環境教育中心」。環境教育中心成立之初,行政院環保署每年補助環教中心數百萬元之經費用以購買美國、英國及澳洲的雜誌和書籍。經過五年時間,楊冠政又成立台灣第一個「環境教育研究所」,在資料累積及雄厚基礎扎根下,發展過程順利,在培養環境教育專業人才、推動學校及社會之環境教育與學術研究等各方面,是他所大學都望塵莫及。
出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長 推動學院升格及臺灣師大藝術學院成立
民國68年,楊冠政接到當時的教育部部長朱匯森來電,邀請他出任高教司司長,但他並沒有馬上允諾,當時他的心裡想著:「研究及新知不斷推陳出新,從事幾年行政主管職務後,如因公務繁忙未能持續進行研究、吸收新知,可能就會落伍了,離開行政主管職務後又將何去何從呢?」但後來在同事的支持鼓勵下,楊冠政仍決定接下高教司司長一職。
楊冠政擔任高教司司長之時,國內有三所超級「大」學院:逢甲工商學院、淡江文理學院、文化學院,三所學院都擁有一萬多名學生,學生人數已達一定之規模,然而教育部卻遲遲未核准其改制為大學,楊冠政便以一個兒時例子來說服業務承辦同仁:「兩、三歲時,我喜歡穿開襠褲,因為方便又舒適,但五、六歲後,我就不敢穿了,因為那是小孩穿的嘛!學院有兩、三千人剛剛好,但學生都超過一萬人了還叫他們學院,要他們怎麼心服?」民國69年,此三所學院正式升格為大學,邁入一個新的里程碑,楊冠政便是那幕後重要推手。早期臺師大僅設立有文學院、理學院和教育學院,美術系及音樂系都隸屬相關度極低的文學院,影響學院之學術研究發展甚劇。因之希望能獨立成立藝術學院,此外,當時工教系工藝組也想改為工藝學系,楊冠政於高教司司長任內傾力支持,臺師大藝術學院於71年8月得以正式成立,從此獨立於文學院外,成為國內藝術領域最高學府。
積極推動「環境教育法」之立法施行參與環境教育政策之擬訂
楊冠政有鑑於全球暖化、日本複合式災情,以及近日的塑化劑事件,人類自我造成的環境風險不斷,已明顯而嚴重地威脅了我們的生活,因而他積極致力於「環境教育法 」 立法之推動。民國100年6月5日,我國 「 環境教育法 」 正式上路,開啟台灣環境教育新紀元。環境教育法的施行,具有時代意義,它代表著環境教育不只扎根在國小、國中、高中,更是走出校園,成為全民教育的一部份,這也將吸引其他民間事業和社會大眾,注意環境議題,重視環境教育,進而從事環境行動。環教法上路活動當日,他代表全國環教專家期許:「希望臺灣的環境教育,能像我們的經濟一樣,受到全世界讚賞。」他更將社會各方對環境教育的意見呈送給馬英九總統,同時致贈著作《環境倫理概論》,而當時參加的各政府部門首長,包括了副總統吳敦義、環保署署長沈世宏和新北市市長朱立倫等人,對他推動環教法立法,均表肯定。此外,楊冠政花了兩、三年時間,配合聯合國環境教育計畫,在一百多個國家發行環境教育通訊《Connect》雜誌,討論環境教育議題及各國推動心得。正因為肯定楊冠政對環境教育之貢獻,他每年都會收到《Connect》雜誌,因為他們知道,臺灣有這樣一個為環境而努力不懈的人。楊冠政亦建議政府規劃環教相關節日,並為每個節日設立辦理專案,除了文字資料外,更提議拍攝影片,取代死板教材,更能吸引民眾響應。
重視學術研究傳承桃李滿天下
楊冠政除了於環境、科學教育學術領域上擁有豐碩的成就之外,更重視學術研究之傳承。生物系61級的本校傑出校友李文華、潘玉華夫婦,現為中研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爾灣校區教授,於大學求學期間即對生化十分有興趣,請教楊冠政如何讓教學內容豐富完整。原來,楊冠政總共有十二本教科書,他截長補短,將每一本的精髓吸收下來,整合成自己的教學利器,這便是他桃李滿天下的原因之一,我國環境、科學教育之學者專家幾乎皆出自其門下。
實事求是盡忠職守
楊冠政曾任臺師大生物系副教授、生物所所長、理學院院長、科學教育中心主任、臺師大教務長、環境教育中心主任及環教所所長,累積傲人的行政資歷。無論擔任任何行政主管職務,他均秉持「實事求是、盡忠職守」的處事態度,盡心盡力把肩負的各種行政主管職務做到最好,而忠於自己的工作,更是他做人處事之基本原則。
楊冠政勉勵臺師大的同學們:「學生時代很用功的話,是可以大有成就的。而市面上沒有一本教科書是完整的,因為作者擅長領域不同,所以融合多本教科書精髓,才能在教學上無往不利。」他更期勉學生,把時間用在學術研討及探究學問上,若在學生時代能用功、盡本分,前途定是一片光明,除了讀書外,培養個人休閒及嗜好相同重要,才能成為五育均衡的好公民。
教育領航人需以身作則
面對轉型後的臺師大,楊冠政祝福臺師大:「校運昌隆,生日快樂。」同時也肯定臺師大學生的高素質,呼籲學生發揮智慧:「臺師大永遠是師範教育領航人,要做其他師範院校的榜樣,希望將來各單位及同學,都要記住我們的使命,以及對國家教育發展的責任。」【撰稿/賴祉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