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記者國文103李蘋芬報導】臺師大教學發展中心5月23日上午邀請東吳大學劉必榮教授,分享二十多年的教書經驗,跨足學術、教學與媒體的劉教授除了大學學術教育外,也曾從事電視新聞、節目、廣播與報紙專欄等工作,跨領域的豐富經驗,吸引許多老師與學生到場聆聽。
任教於東吳大學政治系的劉教授,從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後前往美國深造,致力推廣談判的藝術,在中國、新加坡等地都有豐富的教學歷程。談及年輕時第一次上台演講,當時演講的主題是談判技巧與相關知識,雖然是專長領域,對劉教授而言卻是非常挫折的初體驗:「底下學生睡成一片!」正因為第一次教學的挫敗,劉教授體認「準備」的重要性,「Always be prepared!即使只是上電視講三分鐘的話,我也會事先打稿,做好準備。」
回憶在美國念書的經驗,劉必榮發現台灣學生讀書態度十分認真,會將老師教授的知識全部吸收,考試時發揮所學,但往往「學而不思」,缺乏表達自己意見的能力。在維吉尼亞大學教書時接觸許多美國學生,他們的情況則恰好相反,擁有樂於發問的精神但相對地花較少時間念書,是「思而不學」。看見這些現象後劉必榮表示:「老師的角色,是帶領學生思考。」
除了談判理論外,劉教授的專長還有國際政治和國際衝突等,現場聽眾也對新聞媒體、台灣人的國際觀等議題表示關心,同學指出,「臺灣媒體提供的新聞,是從美、日等強勢國家角度出發,這是台灣人需要的新聞嗎?」劉必榮表示,商業取向的電視公司,明白國際新聞在台灣的收視率不高,但希望公共電視致力於國際新聞,目前台灣民眾看的國際新聞多來自CNN觀點,不過收看英語新聞並不等於全盤接受美國的觀點,因為許多國家都有英文媒體。劉教授也期盼臺灣媒體有更好、更多的國際新聞媒體。
此外,有教學實習經驗的學生問道:「該如何讓國高中學生對國際事務產生興趣?」劉教授舉例,可以效仿芬蘭人從數學中教導國際觀,他建議可以從故事、影片著手,讓學生用輕鬆、簡單的方式接觸國際事務。
演講最後,劉教授給年輕人一句建言:「看山,看水,看人,看世界。」山水、人與世界都同時具有抽象與實質的意義,如人生中有重重山嶺,他鼓勵年輕人要翻越一座座的山,不僅要有寬廣的世界觀,也要學會放慢腳步,凝視生命中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