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2047人
圖 新聞投稿
2012-05-13
臺師大舉辦十二年國教研討會 學者專家提專業見解
圖
圖

【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提供】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5月12日舉辦的十二年國教研討會第二場次,主持人林陳涌處長指出,台灣近五十年來的教育改革,影響規模最大的是九年國教,而十二年國教的教育改革的影響規模與複雜度可能都遠遠超過九年國教。因此,各方面的聲音都應該被考量與討論,以求政策之周延。
上午首先邀請臺師大教育系教授王麗雲,主講「12年國教的他山之石」,探討12年國教,到底是降低學生壓力,還是讓學校、家長、學生三方都無所適從?她指出,12年國教上路之後,是否能使教育機會均等,幫助低社經地位的家長,是十分重要的核心。
王麗雲教授畢業於臺師大教育系,是美國哈佛大學博士,研究專長為教育政策,觀察許多國外教育改革經驗,認為事實上臺灣(12年國教),已經超英趕美, 12年國教希望臺灣教育均等,選擇更多,品質更好,又有效率,更能成為他國學習榜樣。以美國種族融合就學政策為例,不僅沒有幫助不同學生相互幫助學習,反而造成更嚴重的種族分化,經濟優渥的白人家長帶著小孩搬家,另尋一個社區,嚴重影響教育及經濟,由此可知,一項改革需要不斷修改及溝通,才能達到最大效益。
王教授說,12年國教要將教育年限延長、齊一學費政策、提升教學品質,目前高中的班級設計是大鍋飯,選項仍是有限,其實課程設計才是關鍵,課程設計不一貫,大家還是被大學綁住。王教授再以芬蘭為成功例子,在人跟制度之間,芬蘭選擇從人開始改革,1970先調整老師,1990開始修改學校制度,2000全面訂定新課程,花30年重整教育,得到今日的成果非常值得,臺灣推動12年國教必需先確立,我們是要成就基本教育還是適性教育?大家的選擇意識提升,仍需思考其核心價值。
接著進行座談會,探討「改善課程治理、增加教學彈性」議題,由臺北教育大學周淑卿教授及臺東大學汪履維教授擔任與談人,主持人丁志仁老師提出建議,應使用一種課綱格式,而領域、議題、主題軸及能力指標等,應做為主要格式,而教學時數只設定領域比重上下限,重新調整建體領域的定位,統一各領域學習階段。
周淑卿教授認為課程治理在使課程政策的精神與內涵深入學校課程與教學實施,但現有體系欠缺審議機制,因而使課程政策的決定不盡專業化。十二年國教實施後,需要進一步將國中小、高中與高職等三個不同系統整合,又須因應不同教育階段的特殊需求,建立「課程審議委員會」審查議決全國性課程政策,課程發展是一個從目標與內涵形成、實施到評鑑的歷程,有清楚的評鑑回饋,才能促進良好發展,也才知道如何建立配套措施及改進課程環節。
臺東大學汪履維教授提出許多問題和與會者一同激盪,汪教授提問:「設想十二年國教推動後,教師在意及憂心的改變有哪些呢?」訪談結果顯示:幼兒園及小學教師感覺衝擊不大;國中教師憂心學生學習動機變遷;高中職教師則在意學生組成及學習準備度變遷的問題。
他更指出,在學校層級方面,雖有機制,但運作卻未落實,例如教師專業精進、教師專業對話與決策、教學視導等,學校也缺乏專業互信與尊重,經費零碎不穩定,且授權自主範圍不足。地方層級方面,缺乏課程與教學領域的專業領導機制,未充分運用法規所賦予的課程自主權;全國層級則缺乏課程常態性更新機制,而升學競爭迷思,導致校外考試機制及補習產業,影響學校教學實施,窄化課程與教學實踐的可能性。
下午首先由臺師大特教系洪儷瑜教授針對補救教學推動之內涵與策略進行演講。她指出,在一般學生學習成就曲線中,特殊教育訂在5%-6%,是一種彌補性的,我們則認為,在成績後段35%的學生需進行補救教學,讓學習困難、教育弱勢及特教障礙學生,及早預防學習成就低下的可能性,屬於預防性的。
在全校性學習支持多層次的補救教學中,第一層T1占補救學生80%,為一般補救教學,在單元內進行診斷與補救;第二層T2占15%,為小組補救的預防教學,主要著手計畫單元前的基礎能力及降級的基本能力補救;第三層T3占5%,通常背後有個人生理及心理障礙因素導致學習成就低落,經常需要一段時間特殊、個別的補救教學,才有機會回降到下一次層次或小組補救教學。
T1單純的學習困難學生,並不是不斷練習考試,而需要不同方式及步驟去教相同概念或技能。全體教師都應具備專業,知道學生差異性,能夠進行單純學科學習失敗的補救;T2則為40~60%教師應具有的專業,補救較長期且密集;目前國二學生,15.6%缺乏自行閱讀能力,若順其自然,T2人數比例會趨近T1,將不是教育界所樂見的。T3為特殊教育學生,補救教學由普通班教師及特教教師共同進行。
洪教授建議現職老師,修習補救教學概論、學習困難診斷與評量、國小(國中)各科補救教學教材設計及教學策略等課程,期望國民教育落實因材施教,並且有專業輔導師資。
12日下午,臺師大師培處邀請臺師大教育學院院長周愚文、全家盟十二年國教辦公室執行長謝國清,暢談免試入學的優勢,該如何讓高中職優質化,且學生保有積極學習的態度。
周愚文院長表示,免試入學三大願景,希望成就每個小孩,提升中小學教育品質,厚植國家競爭力。但家長時常誤解「免試」的真正意涵,免試入學意指除去升學考試,讓學生的來源更多元,並不是刪去所有的考試。他更強調,免試入學不可能完全沒有壓力,只能用釜底抽薪的方式,打造更好的教育機制。機會均等跟社會正義是免試入學的核心價值,申請多依照志願,不採記過去在學校表現,但必須訂下畢業資格,避免學生在校放棄學習,非考科部份也必須達到門檻,適性輔導,多元學習表現。
謝國清執行長說,如果你是老闆,最想聘請哪種畢業生?根據104人力網針對企業界的調查,第一項是「主動積極的態度」,到第五項才出現「相關科系畢業」,12年國教之下推動免試入學,不用考試就可以讀高中,可以一次消弭明星學校迷思,讓每個學生適性發展嗎?他認為,當前教師專業蕩然無存,在長時間單一知識填充之下,我們該如何提升教育品質?精英教育不只是升學率高低,而是培養學生積極學習,唯有免試入學,可以讓國中教學正常化,高中職教育提升。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