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2191人
圖 新聞投稿
2012-05-08
師培處舉辦十二年國教研討會 學者專家齊聚提建言
圖
圖

【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提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55日在教育大樓舉辦「十二年國教人才培育及教師專業精進研討會」,歷任教育部長楊朝祥、曾志朗、黃榮村,及清華大學賀陳弘教授與會,對十二年國教政策提出建言。

楊朝祥指出,十二年國教的訴求與功能設定過於複雜,應該加以縮減及明確化。政府應釐清十二年國教真正的目的何在。僅靠教育機制,無法解決社會系統、制度、價值觀所引發的複雜問題。

多元價值觀是十二年國教的關鍵理念,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特質,如果透過教育將這些不同的潛能釋放出來,成果將會相當可觀。對於十二年國教政策,建議應將會考改為入學的門檻,但不要變成比序的工具。特色課程和特色入學的比重應該提高。還有,大學入學必須更往類似繁星計畫的方向走,國中也應該更重視學生的生涯輔導。

曾志朗指出,民國107年十二年國教第一屆高中畢業生,是生活在一個「行動的社會」,學習無所不在,學生一定要有自學的素養,並應該有以下的能力:

1.語文溝通的素養:寫作的能力,在行動載具上製作文件的能力,以及口頭發表的能力,不能只會背誦。

2.科技的素養:科學基本知識和訓練,能參與核能、糧食、氣候變遷的議題討

論。

3.數學應用的素養:能閱讀圖表,能運用機率等數學知識來理解問題,能透過

「模式」來了解問題。

4.數位世界生活的能力:能具備網路與數位互動能力,能應用網路上無限的資料

來解決問題。

透過數位學習科技的應用,讓偏鄉地區的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的學習資源,透過網路改善,讓非都會的學生透過開放課程計畫,得到最好的課程。這一點台灣不如大陸,大陸學生即使「翻牆」也要連上國外的學習網站,台灣學生就沒那樣的學習熱情。十二年國教的理想和願景由誰來完成? 是老師!所以必須喚醒老師的熱血。

黃榮村指出,十二年國教在人才培育有以下優勢:

1.讓國中教育回歸基本面,順利銜接小學的多元發展。

2.有利學生自主的知性與生涯探索。

3.品質教學的機會變大。

4.可能造成延後分流。PISATIMSS的研究指出,提早分流的不均度會大於延後

分流的國家,閱讀與數學表現亦較差(科學表現無此趨勢)。提前分流使家庭社經背景因素,提早介入教育的效果。

需要處理的前提包括:1.應有保證國力不下降的方法。2.要弭平城鄉差距。3.地方政府尚沒有管理高中職的財力與經驗。因此,對於十二年國教的建議是,會考不應該為某一個地方政府量身訂作,因為這是全國共同使用的工具。同一個學校內就可以透過特色課程做到「因材施教」。讓公部門之外去承擔精英名校的角色。

賀陳弘則指出,前百大「有品牌企業」對前百大「代工產業」的獲利比是 57:1 。而品牌的背後是創新,做「me too」的產品是不會有高附加價值的。

台灣過去的教育類似量產代工的經濟型態,齊一的產品規格、齊一的製程條件,導致教的規格也非常齊一,從課程、教材、師培、行政制度、及升學評量都齊一化。未來的經濟型態將以高知識高創意的高附加價值為主流,強調產品多元創新及通路利基,因此教育也應該朝向多元化發展,強調適性教育,從課程、教材、師培、行政制度、及升學評量都應該多元化。以適性教育,去做為創新和品牌的基礎。

從國際參照,除了中國大陸以外,連日、韓都在擺脫過去嚴重耗損國力的名校升學競爭。史丹佛大學刻意採取多元取才的入學政策,使七分之一的學生是來自於三代沒有上過大學的家庭,藉此維持學生的創新活力。世界上只有台灣的明星大學用一元化的成績去選學生,顯然和國際頂尖大學的做法完全不同。

  現在大規模地篩選精英學生,送進明星學校的制度,造成負面比馬龍效應很顯著,加速學生「逃離學習」。十二年國教迫切需要改變課程教學,應該由「應試教育」走向「適性學習」,把解答考題變成解決問題。

下午會中吳清鏞處長指出,宜蘭縣已經做好十二年國教的準備工作,由於地理環境的關係,幾乎可以做到100%免試升學。吳處長特別指出十二年國教下的高中,不是跟以前一樣是在選學生,而是在接受學生。宜蘭縣針對教師結構進行編制內的合聘、共聘制度,以改善小規模學校,部分領域教師失衡的現象,同時也開出比較多的教師缺額,全年可以徵聘。

  鄭麗君委員指出,在長期教育資源投入不足之下,為競爭有限的資源,而產生了應試教育。而社經地位好的家庭,往往更容易獲得更多的資源。但表面上突出的勝出者,卻也代表背後有一群被犧牲的學生。另一方面,過早分流,會導致社會階級現象的惡化,這都要從制度面及結構面來檢討與改善。十二年國教有三個重要問題,包括:1.缺乏長遠的財政規劃,投入各地區進行推動;2.缺乏法源,制度無法透過法律,做長程規劃;3.免試但要比序,特色招生也要考,競爭強度會更高。

  實施十二年國教應掌握的四項原則包括:1.要以免試為原則,但是不得採記在校成績;2.免試比例應分階段性提高;3.明星學校免試比例從103年的25%到108年的50%;4.特色招生不一定要集中在一個學校,也不一定要考試。

  雖然教育部說,經費的部份有200億的預算,我們仍應預防行政單位「重貼標簽」的作法;再者,稅改應優先用於教改,補助社福,補助弱勢。

  陳學聖委員則指出,十二年國教的根本問題包括:1. 缺乏法源及強制性,屆時地方不願配合執行時,會讓家長及學生雙雙受苦。2. 103學年要推動十二年國教,在學成績的採記細節均尚未定案,屆時難免產生爭議。3. 財源尚未到位。

在執行十二年國教時,將遇到的核心問題包括
1. 特色高中怎麼考:包括特色高中所佔比例15%,到103年之後,要逐年提高,明星學校可能會反彈。而私立學校沒有限制名額,公立明星高中何去何從,私立學校可能一枝獨秀地遠遠勝出,因為家長可能覺得「私立學校有最基本的教學品質,最起碼,孩子不必被罷凌十二年」
2. 免試升學怎麼比:項目包括哪些? 如何比? 屆時升學率可到100%,可能造成技職體系的瓦解,也影響很多技職性向學生的出路。
3. 免試制度下的教與學,可能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也會造成教師教學的困擾。

  全國教師會吳忠泰秘書長指出十二年國教法源不足,其實反應我國一貫高中職法源及內容不足,而過去是以教育部長威望來掩蓋,但是從法制與政治的發展這個問題會愈來愈嚴重,例如過去臺北市,北北基聯測的荒謬問題發生。沒有法源的政策可能會因為首長的變化而轉變,這是非常可怕的。
  吳秘書長也提出幾項關鍵性條文,包括授權訂定入學辦法、授權訂定超越私校法的招生規範、設置院級專案辦公室、課綱調整授權及教學進度入法等等,也強調私校公共化必需同步推動修法內容,建議透過公聽立法,防止二次金改教育版的發生。吳秘書長除特別重視有關私校的定位,私校公共化的修法,也批評教育部官員公立大學教授轉任私校的現象。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