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1920人
圖 新聞投稿
2012-05-03
影音》真實?陷阱? 影評人聞天祥探討紀錄片的迷思
圖
圖
圖

【校園記者教育103洪嫚翎報導】知名影評人聞天祥4月25日早上來到臺師大,為通識課程報導文學與紀錄片演講,探討紀錄片對「真實」不一樣的詮釋手法,也舉出許多紀錄片為例:麥克摩爾1989年作品《羅傑與我》(Roger&Me)、榮獲2011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沈沒之島》(Taivalu)、《再會吧1999》等,展現不同的拍攝手法,透露導演心中對事件的感受。

  聞天祥自大學時代就展開影評人的生涯,並擔任各大時報的專欄影評,專業深厚的電影工作經歷,也讓聞天祥擔任大型電影盛會「金馬獎」、「台北電影節」的評審。現為台北電影協會理事長,也在各大學任教包括台灣藝術大學、輔仁大學、銘傳大學等。
  「紀錄片,是對真實作創意的處理。」聞天祥對紀錄片下這麼一個定義。拍攝紀錄片有兩種主要的手法:相信拍攝者能夠透過敏銳的觀察力,直接捕捉到「真實」,傳統基本教義派大多採信這種說法。另一種說法:無論攝影機多隱藏,被攝者依然能感受到攝影者的存在。換句話說,攝影者事實上介入了真實的環境。在自傳式紀錄片《羅傑與我》當中,敘述導演麥克摩爾如何爭取訪問通用汽車總裁羅傑史密斯,關於裁廢當地廠房所爆發的失業問題。這整部片利用現實取材,將家庭、新聞資料等各個元素投入到這部片當中,呈現導演諷刺不失幽默的表現手法。
  聞天祥說:「『創意』展現在拍攝者在拍紀錄片時的態度、手法,像是拍攝的畫面,就是強調的重點。」此外,當拍攝者在剪輯時,素材的取捨上,也能看出個人的風格。他強調:「紀錄片迷人之處,在於能拍下即使演員也演不出來的瞬間,它無法被複製,真實的情感,通常是最珍貴的畫面。」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