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記者國文103陳品潔報導】中央研究院院士、前教育部部長杜正勝4月25日上午至臺師大演講,他將個人生命結合臺灣與國際社會事件,重溫少年時期認識的多位歷史人物,勉勵台下師生,莫忘年輕最好的本錢,要敢夢想、超越個人有限的時空。
臺師大通識中心舉辦系列院士講座,4月25日上午邀請杜正勝院士來校分享學思歷程,2004年曾任教育部部長,杜院士以「志業與興味──一個歷史學者的證言」為主題,講述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杜院士認為,不同的專業皆有相通之處,這也是成為現代公民所應具備的能力,而專業和興趣之間,若不能結合,也要能調和。
杜正勝院士表示,小學畢業時由於現實因素,原打算棄學做工,在教師的鼓勵下才繼續學業。後來臺南師專畢業,一面在小學服務、一面自修,3年服務期滿才繼續深造。
他以個人生命歷程結合時代臺灣、中國與世界大事,編年敘述,見證1944年以後的臺灣社會與世界局勢,包含國民政府來台、韓戰、雷震案、退出聯合國、美麗島事件等。他也提出1964年「臺灣人民自救宣言」、1971年「聯合國2758號決議文」與1972「上海公報」等幾份影響臺灣今日地位的文件,並希望台下學生能對與己身相關的歷史文件有更深層的了解。
年近70、杜正勝院士為配合大學通識教育,採回到2、30歲的切入點,與台下師生分享當年的視野,提出對自己人生產生影響的幾位人物,包括Heinrich Schliemann、Sven Anders Hedin及鳥居龍藏、伊能嘉矩、鹿野忠雄等,激勵台下師生要敢夢想、超越個人有限的時空,進行帶冒險性質的探索。
杜正勝院士也談到,歷史家也應該是旅行家。1976年他從倫敦出發,用一張公費機票換取的現金,改以火車、汽車和輪船等工具,隻身橫走南歐、南亞,沿途踏過法國、希臘、土耳其、阿富汗。談到這趟旅行,他顯得神采奕奕,並形容是「一個人、一張地圖,往東走」的過程。
臺師大師培處處長林陳湧表示,杜正勝院士在任教育部長期間,推動公民與社會納入課程與升學考科,對台灣教育史有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