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3615人
圖 新聞投稿
2012-03-29
影音》中研院李羅權院士蒞通識講座 勉「勇於追夢、挑戰未知」
圖
圖
圖

【校園記者國文103陳品潔/社教102高嘉鎂報導】「試了不一定有機會,但不試就沒有了!」中央研究院李羅權院士3月28日上午蒞臨通識教育系列活動,為未來為期兩個月的7場院士講座揭開序幕,臺師大校長張國恩與數百位師生全程參與,聆聽李院士分享太空科學研究的心路歷程。


  李羅權院士將宇宙奧妙的變化,濃縮成一張張清晰而易懂的投影片,以地球為原點,從歷史潮流──「美蘇太空競賽」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位太空人Yuri Gagarin說起;到現代太空科學的廣義與狹義、日地系統、黑洞與串起宇宙的蟲洞;以及在我國可觀測的「巨大噴流」、高緯地區的美麗極光,這場科普講座超越時空,無所不談。

  談到極光,李羅權院士還向台下同學分享旅居阿拉斯加的回憶,他表示:「在阿拉斯加,每兩到三天就能看到(極光),當地的旅館有所謂『Aurora Call』的貼心服務,讓旅人可以免去在外頭等待極光的辛勞。」還提到在阿拉斯加,雖頭頂結冰,但一邊泡溫泉,一邊看著美麗極光的特殊體驗。
  
  李院士在太空計畫研究的學術地位崇高,台灣福衛一號到三號成功發射升空,他功不可沒。福衛三號在軌道上觀測大氣、電離層的資料,目前供全球57國、1700多個單位或個人註冊使用,作為氣象預報及學術研究。

  探索宇宙的奧妙,是個向外尋求答案的過程,然而對於大眾而言,「太空科學」似乎是個遙遠而學院式的名詞。但令人敬佩的是,李院士的研究,不僅在崇高的學術殿堂中,具有指標性的地位,對於老百姓的生活,也有極大貢獻。

  2004年南亞海嘯、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日本海嘯發生時,我國都曾在網上公布衛星畫面,受外媒的高度肯定與報導。另外,與國人息息相關的地震問題,李院士2011年證實了大地震前,地殼受到擠壓的時候會產生電荷,隨著壓力增大,累積在地表形成電流,最後造成電離層電子密度的變化。此項研究在地震預測的領域上,往前邁進一大步。

  李院士民國36年生於彰化田尾,每日每夜跟隨自然的規律,看見斗轉星移,因著父親曾經說過「可以從星子運轉的角度,判定現在是幾點鐘」一句話,開啟對天象奧秘的興趣,從農家孩子變成中研院院士,他期勉同學「有什麼理想或夢想,就應該去追求,因為人的一輩子很短,要勇於挑戰還沒被解決的問題,試了不一定有機會,但不試就沒有了!」

  臺師大校長張國恩表示,李羅權院士在太空科學的發展上,對我國及全世界都有極為重要的貢獻。本講座吸引數百位不同科系的學生到場聆聽,由於李院士演講方式輕鬆活潑,不時援引自身生活中的小故事加以說明,因此台下學生反應熱烈,爭相舉手提問,包括國文、東亞、衛教系等非理工學門的學生,也提出了許多高水準的問題,對此,李羅權院士及張國恩校長都給予高度肯定。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