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2200人
圖 新聞投稿
2011-12-07
影音》學者齊聚教學論壇 談微型教學理念與應用
圖

【校園記者國文系蔡爾安報導】「微型教學」,教育界本年度最熱門的議題。12月1日下午臺師大教學發展中心舉辦「微型教學理念與應用」教學論壇,現場邀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所長蔡進雄、臺師大師培處組長張素貞及新北市中和區自強國小李美穗,從大學教學評量談到微型教學的技巧與教學之精進。

大學教學評量──評什麼,人們就重視什麼

  近年投入大專院校教學評量的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長蔡進雄教授,分享教學及學習的定義,並說明評量的重要性。蔡教授表示,一位所謂的「好老師」,不只是個能夠傳授學科知識給學生的教書匠,情緒也是教師工作的一部份,說老師是「情緒勞動工作者」一點也不為過,捨得為了學生勞心、勞力、勞情的老師,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蔡教授將教師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能教」、「會教」、「願教」,三者彼此牽動、影響,而蔡教授及與會的師長,皆認為其中「願教」的熱情是最重要的,是決定一位教師是否為「好老師」的根本判準。

  蔡進雄教授引用《哈佛校長提出的8門課》書中段落,「學生從大學帶走什麼樣的知識和心智習慣,較少取決於他們上了什麼課,而是取決於『課是怎麼教』和『教得多好』。」由此可見,老師的教學方式,是影響學生學習最重要的因素。蔡教授表示在教學中,是要問耕耘,也要問收穫的。教學要以協助學生學習為目的,而學習是因經驗而使行為或行為潛勢產生持久改變的歷程。因此蔡教授總會在課後詢問學生,是否因為上了課而有所改變?不論是在認知、情意或者技能方面,教師都應該設計有計畫、有目的且有組織的互動歷程,幫助學生學習,進而使其有所改變。

  談到教學評量,蔡進雄教授以「評什麼,人們就重視什麼」簡短的一句話震撼全場,清楚明白的說明了評量的重要。評量看似是在教學歷程中最末端的環節,其實卻從頭影響教學,牽涉到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在一門課程中,教師應在前兩周內將評量方式定案,讓師生能夠一同朝向彼此認同的學習目標努力。教學評量的主要目的是在於讓老師能夠清楚掌握學生的學習成效,進而了解應該從何改善教學方式與課程規劃,並能夠有效的引導、協助學生學習。因此,蔡教授主張,不應該公布學生的成績。成績單就有如病歷表,個人透過評量成績了解自己的不足之處,而加以改善,無須公開分數使得學生因成績高低而有自滿或者自卑的表現。若學生想知道自己的成績定位,只需要告知整體的平均分數,不必增加排名的壓力。

  教師在設計多元的教學目標及多元的教學動之後,還需要落實多元的教學評量。不同的教學評量實施方式,能夠測出不同面向的表現。藉由教師對學生的評量,能夠得知學生個人或者小組於課堂上的表現;透過學生對同儕的互評,可以了解學生的合作度及貢獻度;而學生對於課程的評量,可以使教師更加準確的引導學生學習;學生對教師的評量,則可以看出學生的滿意度。蔡進雄教授提到,自己曾經因為透過學生之間的互評,讓他發現在課堂上不常發言、表現內向的學生,竟然被同組同學評為最熱心、最積極的組員,令蔡教授在驚訝之餘,更感受到多元評量機制的重要,能夠補足教師單一面向的不足。

  蔡進雄教授非常鼓勵教師採用微型教學,認為在看過自己的教學實況之後,教師能夠跳出框架省思自己的優缺。而將評量運用於微型教學之中,教師可以設計學生互評的機制以及學生給教師和教學內容的回饋表,並提出「一分鐘回饋」的方式。「一分鐘回饋」是指在快要下課時,請學生以一分鐘的時間回應關於上課的一至二個問題,教師在下一次上課時針對前一節所收到的回應加以調整或說明。並不需要每一節課都作此活動,課程到一定進度段落時實施即可。如此的方法可立即有效的改善教學方式,且不會花費太多時間。

  最後,蔡進雄教授以「教學觸動心智,評量觸動心靈」與在場師長們共勉,強調教學、目標與評量必須環環相扣,期待在一同努力之下,建立優質的教學評量文化。

微型教學與教學精進

  臺師大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組長張素貞及新北市中和區自強國小校長李美穗,深入探討微型教學的源起、目的以及實施的流程和技巧,並介紹臺師大位於誠104的微型教學教室設備,李校長和大家分享在國小校園中,微型教學應用的實際案例。最後與在場師長一同討論,反省微型教學的優點與限制。

  微型教學起源於一九三O年代的師範教育迷你課程,至一九五O年代行為心理學派鼎盛時期,由美國史丹佛大學Allen及Rgan兩位學者加以研究與發展。微型教學的目的在於訓練教師掌握課堂教學技能,藉以改善課堂教學。簡單來說,微型教學的實施就是透過數位器材將教師的教學過程記錄下來,訓練教師教學技能模擬演練情境的設計。一種將複雜的教學技能分解為簡化的、小單位的技能之方式。所謂的教學技能包含了動機的引起、發問的技巧、討論的進行、教學媒體的運用以及教室的管理。通常一次微型教學的時間安排為5至15分鐘的短時課程,且可以小團體為教學對象。這種非常短的學習段落與立即回饋的安排,與傳統的教學實習課程形式有所不同,因此教學者可以得到更多的訊息回饋和心理支援,也可以得到更多練習的機會。

  師培處組長張素貞介紹臺師大本部誠104的微型教學教室,教室主要分為教學演練區和監控室兩個部分,多媒體設備從數位多功能講桌、單槍投影機、84吋電動投影螢幕幕、72吋互動式電子白板、三音路高效率喇叭、球型彩色攝影機、數位自動頻道追索無線麥克風、崁頂高感度收音麥克風,到球型攝影機控制鍵盤、14吋彩色監視器、主動式監聽喇叭、16軌前級混音機,應有盡有相當完備,透過數位器材的輔助,教師能夠從更多面向檢視自身教學並從中改善。張組長也期許臺師大師生,能多加利用微型教學教室的設備,精進自己的教學。

  新北市中和區自強國小校長李美穗,分享微型教學於國小的實施案例,以國語教學為例,首先需要集所有教國語的老師,在老師們陳述以往習慣的教學模式之後,將教師分組,小組討論國語教學流程與教學重點。而後進班觀察國語課文大意教學的情況,再集合老師就剛才的教學過程提出改進的建議,下一堂課教師經過討論與省思之後,進行新詞生字的教學,並進行錄影,結束後由教學者提出心得分享,並由資深教師提出建議指教。然後再次進行教學觀察與錄影。

  透過教學視導的落實、微型教學的應用、教師回饋之精進,而達到提升學生學習的目的。李美穗校長相當重視教師間不斷的討論、回饋,讓任課老師能從中汲取建議,而能使自己的教學更加完善。李校長表示,自己每年都會親自帶一位新進教師,親身演示教學,因為資深教師的經驗是十分重要且可貴的。

  然而,微型教學雖然具有能在短時間內經由回饋及自我觀察而可以有效改善教學行為的優點,卻仍有所限制。第一,教學技能是一種高度複雜的行為,帶有一定的情境性、整體性和個人特點,微觀技能的分解割裂了課堂情境的整體性、系統性。個體在複雜的教學情境中綜合運用各種技巧,這是一種特殊的教學智慧,僅僅依靠微型教學是無法掌握的。第二,以錄影設備作為反饋手段的初衷是為了減少人際評價的壓力和主觀偏見,但是機器設備的使用不僅費用昂貴,難以普遍推廣,更會造成另一種壓力和不安,缺乏應有的靈活性、輔導性。也就是說,機器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性的反饋手段,取代不了輔導老師的作用。第三,微型教學只是現場教學實習的補充和輔助手段,代替不了真實直接的現場教學經驗。

  微型教學目標的完成並不是教師專業能力培訓的終結,而只是「實踐之知」學習的開端。真正的實踐智慧只能在現實的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形成、發展並逐步完善起來。會後,在場師長提問踴躍,相信在熱烈的討論之下,微型教學的應用能夠更加純熟,且能更完善的實踐於實際教學中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