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記者人發101吳傳慧報導】說到北投,直接聯想就是泡溫泉,但溫泉文化究竟從何而來?現今北投溫泉區,為何仍保有濃厚日式情懷?已住北投近一年的日本立教大學異文化交流學院教授谷野典之,11月30日晚上受臺師大臺灣文學系臺灣文化講座系列邀請,分享北投溫泉的歷史變遷,以北投醫院爲座標軸,訴說這116年來的北投溫泉故事。
教授谷野典之表示,起初是因研究眷村而住在北投區中心新村,才了解極具歷史情懷的溫泉文化。隨後也大方秀出自家屋內平面圖與照片,分享至今仍保留的眷舍結構,令大家意外的是,牆壁的斑駁與櫥櫃的陳舊清晰可見,缺電的熱水器對他也不成問題,雖必須每天舀水洗澡,更讓他開始好奇溫泉水的起源,意外發現原來從硫磺谷到中心新村有長約1.5公里的自來水陶管水道!
從北投第一家溫泉「天狗庵」開業講起,介紹到廣為人知的「瀧乃湯」,教授谷野典之說,天狗不是中國故事食日的天狗,而是日本民間信仰中的山神,代表瀑布的「瀧」字,則意味著湯泉中的神。之後教授谷野典之也幽默表示,北投若有三個名產,除了泡湯和那卡西外,再來就是北投石了,要追溯至西元1906年日本人岡本要二郎在瀧乃湯泡湯後的意外發現,也因此歸納出在第三個小「瀧」後的溫泉溫度最適宜,成了溫泉開設聚集地。
當時日本人發現北投溫泉後,也興建了提供陸軍療養的「衛戍醫院北投分院」,用來收容在日俄戰爭中受傷的日本軍人,這些受傷日軍就在風光明媚的溫泉鄉裡療養,經過近百年演變,如今「衛戍醫院北投分院」也成了國軍北投醫院。
若沿著北投溪,漫步在北投溫泉區裡,仍能看見日式傳統建築,如北投神社的「鳥居」,或是現今放置在北投區逸仙國小內的「狛犬」,不過教授谷野典之也指出這一隻開口、一隻閉口的「狛犬」,位置擺放其實是有規矩,可惜因沒人了解而擺錯邊了!另外,北投的善光寺中則有岡本要八郎的顯彰碑,但石碑上的內文、甚至是應寫漢字的署名,全都是用平假名雕刻,緣由也是因為明治時期推動的廢除漢字運動。
最後,教授谷野典之點出了北投發展的兩個問題,一是中心新村改建計畫,二是北投纜車興建,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對,但重要的是,眷村改建後該如何利用?振興觀光的同時,增加的車流量及不足的停車區,該怎麼解決?值得深思。「不管往哪個方向走,總不能忘掉北投可貴的歷史」,雖然未來將返日,但一小段的臺語開場白,對文化的學習,教授谷野典之也表示,都是為了更深刻了解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