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記者應華101蕭安惠報導】全球興起中文熱,臺灣也有許多華語學習者,其中又以日本和美國最多。為了提升華語教學品質、發展出多元的華語教學策略和培訓優秀的華語師資,臺師大邀請到日本大阪大學語言文化研究科古川裕教授和國立科學園區實驗高級中學雙語部李秀芬主任,與師生們交流華語教學的實務經驗。
臺師大研究發展處、頂尖大學中心、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在11月4日共同舉辦「發展多元華語教學策略與師資培訓模式工作坊(第二次)」,分別從「日本華語教學特點教師培訓問題」、「美國外語教學的5C原則」和「美國小學實況經營管理」來探討。
古川裕教授在工作坊提到「漢字」是日本華語學習者的優勢,所以在教學時可以善加利用,以提升學習成效,同時也可透過中日語法的比較來輔佐教學,以「補語」來看,華語語法通常是「有因有果」但日文則是「有果即可」,像是中文的「足球踢得真好!」在日文語法的概念中,「踢得」會被省略不說,所以在進行華語教學時,須要向學生強調動詞和名詞的搭配(踢+足球)。
李秀芬主任則是介紹美國的5C原則,分別是溝通(Communication)、比較(Comparisons)、社區(Communities)、文化(Culture)、貫連(Connections),若是有志到美國中小學教華語者,設計的課程必須此符合原則。另外李主任也分享之前在美國小學教書所碰到的狀況和衝擊,以及調適過後所找出的解決方法。其中她提到了老師和家長須要有良好的溝通,對於這一點,今年暑假才到一間洛杉磯小學中文課堂擔任華語助教的應華102張慈芬表示很認同,親師間的溝通是否良好,對於學生的學習具有一定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