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記者國文系郭力瑜報導】為提升學生語文表達溝通能力,臺師大由教育部補助執行的100年教學卓越計畫活動,10月8日邀請東華大學華文系系主任須文蔚演講,他從社會運動談到報導文學,並鼓勵大家多動筆,才能將文字轉化成力量。
須文蔚老師受國文系邀請,從早上9時到下午4時,一連講了7小時,為修習大一國文的學生上課,主題是「我寫故我在─採訪寫作」,他帶領學生回顧過去,隨著社會運動脈絡,來了解什麼是報導文學,又該如何寫。
曲折的文學道路 終究選擇最愛
出門演講前,須太太問他:「你怎麼會答應7小時演講?」須教授回答:「比起一學期54小時的報導文學課程,7小時只是一瞬間。」
從東吳大學法律系讀到政治大學新聞系碩博士,目前是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系主任,一路曲折。他說,當初父母親介入,選擇了不感興趣的法律系,但畢業後終於考上與文學相關的新聞所,踏入自己熱愛的領域,並執教10年以上。
社會運動脈絡下的報導文學
須教授表示,報導文學出現在1930年代時,就和社會運動密不可分,二者關注相同焦點,有一致精神,即是對生活的觀察、發現、紀錄、省思和批判,把握社會事物的真面目。
因此,報導文學在當代社會運動過程中,一直扮演揭露社會弊端,提出社會運動理想的角色。如Hoffer所言,現代群眾運動創始人,必定是詩人、作家、史學家或哲學家,因為他們提出夢想,藉由指摘、譏諷,撼動民眾對現行制度的忠誠。
如何說故事 文字轉化力量
須教授主張用「鬆綁論」打破報導文學框架,不流於學術分支。如何讓遠離日常生活的新聞,成為許多人關心,進而參與行動的動力,要靠「說故事」的能力,讓故事有生命情感。
須教授舉名作家柏楊創作《異域》為例,雖然故事源自馬俊良的採訪,但要完全寫實,那是十年也無法完成的,新聞媒介只是再現,是一種建構,不是真實的透明之窗,看似真實,卻永遠無法直接呈現世界。
因此,須教授呼籲學生不要怕動筆,只要在訪談和調查基礎上,多利用小說筆法寫作,一定可練出好的報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