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作家小野,本名李遠,是本校生物系63級校友,其著作豐富,涵蓋散文、小說、電視、電影劇本等,作品至今合計超過一百部,且屢屢獲獎。李遠成名很早,就讀大學時就開始以「小野」為筆名陸續發表「蛹之生」、「試管蜘蛛」、「生煙井」等作品暢銷海內外,作品內容常常以師範大學為背景。成為七十年代台灣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小說曾經獲得第二屆聯合報小說比賽首獎等文學獎多次,師範大學因此也成為當時讀者心目中最嚮往的大學,是國內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
模糊地踏進生物系 豐富的大學生活
李遠從高中就喜歡寫作,但在那個年代,社會價值普遍認為男生成績好,就該去念理工,因李遠不想當醫生,所以就選擇了生物系就讀。在抓昆蟲作實驗的日子裡,想像自己是個科學家,李遠笑言,就是活在想像的自己與真實的自己的差別。
李遠大學時代很忙碌,身兼三個家教,一面賺錢回家給父母親,一面認真做實驗,期許自己畢業能出國唸書。當年時常為了做實驗,半夜留守在學校等結果,深夜大門被鎖住無法進出,最後只好從水管爬下樓。李遠就讀師大的年代還沒有公館分部校區,所有的學生都聚集在校本部上課,生活範圍很簡單,很像在讀高中,李遠表示,這樣的環境讓大家的關係很緊密,都黏在一起上課,一起吃飯。記得當年師大生不僅公費,還有飯票,午餐是每個月,每個系輪流買菜去指揮廚師料理,不好吃的話,大家就會敲盤子抗議。
訪談中,李遠滿懷笑容回憶著,細數當時班上還組隊參加學校舉辦的籃球與合唱團比賽。李遠籃球打的很好,成了當時學校的風雲人物,他們班參加籃球比賽打遍對手,甚至打到校隊,李遠說:「當時一上場敵隊就派兩個人守我,因為我只要過中線一投就會進,大二開始用小野的名子投稿,出名後還有女生在場邊當啦啦隊,害我打球姿勢都要故意擺得很漂亮」。
在民風保守的年代,大學第一次跟女生同班,每個人很興奮,所以班上活動很多,時常辦郊遊,大家都很愛玩,活動辦到大一導師施河很生氣!還記得第一次交實驗報告被退件,只有1、2個唸過別間大學,再重念師大的同學沒被退,我後來才知道草履蟲素描要仔細地點畫細胞質。
回想大學的恩師, 李遠說: 除了導師施河,還有差點把我當掉的遺傳學諸亞儂老師,我曾經在台下挑釁老師教得很差,聲音太小,若在國中上課大家會睡著。」沒想到朱老師說:「那你上來教!」於是換我上到下課,原本睡著的同學紛紛醒過來,但老師面色鐵青地走掉,同學們都說:「你死定了!到大四才搞這招,你會被當掉! 」還好後來老師沒有當我,更巧的是,因為想出國念書而申請陽明醫學的助教,面試的老師正是朱老師,當時真後悔自己太囂張。錄取後得知,是朱老師極力推薦說:「我聽過他上課,真的上的不錯!」李遠先生以優秀學生在臺師大畢業,李遠說,跟大家分享這些故事,是要告訴大家,臺師大的老師很寬大為懷!
李遠表示,大學生活很充實,同學感情很好,直到現在,一年開好多次同學會,我還是現任同學會會長!2006年在華視當總經理期間太忙沒參加同學會,2007到2008間開了研討會形式的一個同學會,請在國外學有專精的同學來發表,現在我離開華視,同學就把我選為會長,這樣以後開同學會就都要出席了。
作家之路萌芽在大學
「我努力讀書、努力當家教、認真玩樂,還熬夜寫作!」李遠回想著說,大二就開使用小野筆名投稿,多用生物系為背景創作,寫過「周的眼淚」講出考試的作弊,被當時的讀者文摘轉載,到了大四開始寫蛹之生連載小說。
為什麼使用「小野」這個名字呢? 李遠說,其實用本名而已,原本父親取名李小 ,跟姊姊一樣都用雙木去取名,但 是古字,大家都不認識,才改成李遠。
大學時就出了名,受邀去演講的對象是跟自己一樣的大學生,李遠還記得生命中第一場演講在淡江大學,當時人多到自己都進不去,走上台時還被拉下來,我才默默地說:「我就是小野。」對方很失望地說:「怎麼也是大學生而己!」李遠的大學時期剛好是臺灣退出聯合國、釣魚台事件等,學生運動風起雲湧的時代,一個充滿愛國氣氛的年代,李遠說,自己就是個愛國青年,憑著一股熱血去創作、去演講,很容易激起大家的共鳴,也就不會怯場。
為理想 堅持走自己的路
27歲結婚,28歲有小孩接著獲得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博士班的獎學金,直到快30歲時,突然覺得自己是活在社會期待裡,發現自己根本走錯路了,於是靜下來問自己真正喜歡的、愛的是什麼?李遠表示,他可以做科學,但是他那些在中研院當院士的同學更適合,於是快30歲的他毅然決然放棄科學研究,回台灣創作劇本,雖然比較辛苦;比較看不見未來,但李遠相信這是上天給他的。
李遠說,他喜歡與人接觸、喜歡觀察人,他想要這樣的生活,比較不想要安靜地埋首實驗室。每個人、每件事都有他自己的道理,做自己,不要對世界充滿怨恨。每個人的生命都不一樣,他的夢想從大學開始發芽,稟持一股熱情與態度,任何事做就對了!不要想有沒有用!
很多人問李遠讀的是生物系,後來做的是文學、電影、電視甚至於舞台劇,會不會後悔放棄當年生物系所學?李遠回答:「我一點都沒有放棄過那些教育,大學那四年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四年,除了知識、熱情還有對理想的實踐,我覺得我到現在,都沒有放棄當年那種對理想的追求與熱情的散發,如果人生再來一次,我還是會選擇臺師大生物系。」【撰稿 / 陳韻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