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1740人
圖 新聞投稿
2011-06-05
影音》第十一屆傑出校友-呂光洋(台灣野生物管理保育協會理事長)
圖
圖

生態研究與保育教育大師

簡單的襯衫,沉著穩定的笑容,在堆滿書籍的實驗室裡,生物系56級呂光洋為學為人的一貫態度,如此自然樸實。作為生態演化研究者,除了課堂上對學生的提攜,呂光洋也習於把自己融入自然,觀察自然界諸多現象,努力探討背後的原因,希望國際保育的觀念能普及到一般民眾的生活中。他甚至已經計畫好退休生活,就是要繼續當個生態保育志工。

師大生活同窗共勉苦讀
臺中一中畢業的呂光洋,離開豐原老家隻身到臺北求學,當年對臺師大的第一印象是,這裡的學生幾乎多為窮人家的優秀子弟。他想起當年穿制服,領200元公費補助過一個月的日子,感嘆現代資訊發達,學生雜務也多,幾乎難以想像清貧治學的時代了。
呂光洋憶起當年生物系在今日的行政大樓二、三樓上課,佔盡絕佳地理位置,目前蔣公銅像處,以前是一個大水池,對水池中無脊椎動物的觀察及實驗非常方便。而昔日一起做學問的同窗好友謝慶全,目前在美國從事生物醫學,也是第七屆傑出校友當選人及前任行政院農委會副主委李健全是第八屆傑出校友當選人,56級生物系畢業校友,可真是人才濟濟的一屆。
強烈興趣堅持理念最愛生物採集課
當初選擇生物系的理由,除了本身對自然生物的興趣,呂光洋不諱言,自己是個愛玩的人,大學時代最喜歡的就是採集課,坐車遊山玩水之餘,也收集生物樣本,對不同物種的群體大小、生活方式抱持著研究熱誠,觀察不同海拔動植物的分佈,不斷質疑與好奇的心,影響他朝著生態學、演化論的領域前進。
談到生態演化領域,呂光洋的眼中立刻散發出光彩:「採集最感動的,莫過於發現教科書上強調的少數物種, 生物演化經歷萬年篩選,背後一定有存在的原因。」呂光洋明白不少人不喜歡生物,是因為需要日復一日背誦學名,生命科學是扎苦的工夫,唯有基礎知識的積累,才能通往更高的領域。
為了回答問題由農葯研究轉投到本地兩棲類分類及生態學研究
受到系上老師影響,大學畢業後呂光洋到美國密西西比州立大學深造,從前研究所少的時代,班上出國風氣盛,大家一起努力的班級風氣,至今仍令呂光洋回味。他認為「想要在學術研究領域要出頭就要想辦法站立及佔立一山頭」,師大「大師」必須要有自己學術的專業天地,因此他也特別鼓勵學弟妹出國,開拓視野。
在美國期間,呂光洋研究毒物對生態系中生物的影響,對《寂靜的春天》內,農葯及各種汙染物在食物鏈中的倍數累積,危害整個生態系的事實感觸良多,常要利用有毒溶劑來抽取各種生物體內的殘留毒物,考量對研究者身體健康的衝擊,決定收手。
「早期生物很少人念,跟醫學和商比起來沒什麼前途」,深知時代趨向,呂光洋仍堅持自己的興趣。回國後,常有中學老師來詢問教科書上有關青蛙的問題,為了解答,呂光洋一頭栽入兩棲類生態研究的世界,帶著學生走遍台灣名川大山,探訪原生物種,希望能幫助一般民眾,更清楚山椒魚、青蛙生活環境,也透過詳實記錄調查,協助政府擬定保育政策。
不居功,只盼延續「師大大師」精神氣度
畢業四十年,呂光洋帶出無數優秀子弟,這次當選傑出校友,認為自己沒什麼功勞,也不喜歡被冠上「兩棲類生態大師」的名號:「我只是藉著兩棲類素材進行生態演化的鑽研罷了!」他致力於生態學及保育教育,有感於臺灣受限於國際情勢,期許能喚醒民眾的生態保育意識,透過民間和國際接觸。
思考好退休生活,呂光洋對師大學弟妹仍有牽掛:「師大在外界的定位是比較傳統,我們(生科系)學得比較雜,但學術訓練廣,幾乎上完所有基礎生命科學相關學科,日後出國不管要進修哪個領域,都能很順利適應及深入。」最重要是多出去走走,延續「師大大師」的精神與氣度。【撰稿 / 王嬿婷 】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