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師大國文系 52 級畢業的傑出校友陳烱松,目前是總統府資政、財團法人中正農業科技社會公益基金會董事長,並兼任國際產業精神文化促進會中華民國總會理事長、財團法人郭錫瑠先生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等要職。 陳烱松服務群眾多年,致力教育、社會公益、國民外交,以助人為樂,可謂「全方位服務」的最佳典範。
陳烱松秉持著「人生以服務為目的」的精神,於基層耕耘多年,凡事親力親為,熱心、誠懇的特質,獲得廣大農民支持,連任瑠公農田水利會會長達15年,其間改善水利會財務困境,活化資產,並加強社子防潮提,解決社子一帶淹水問題等,因其負責且大公無私的態度,受到地方長輩的提攜與肯定,於民國69年推其參選國大代表,果不負重望高票當選,從此踏上從政之路。
作育英才 傳承師道
從小便對文學有興趣的陳烱松喜歡看小說,特別是武俠小說,他說自己的課本絕對沒有小說多。就讀英專(現淡江大學的前身)時期,跟武俠小說名家古龍是同學,深深為其文學素養感染,之後由於父親中風,需要分擔家計,才報考臺師大第一屆國文系夜間部,他謙虛的笑著說:「當然也是因為國文的分數最高。」。
在臺師大求學期間,陳烱松白天任職於瑠公農田水利會,晚上回到學校念書,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完成學業,但他並不以此為苦,反而更加努力,這段學習與磨練也成為一把鑰匙,開啟陳烱松往後服務社會的一道門。談到對臺師大印象最深的事,陳烱松回憶幾位對他影響深遠的教授:「師大大師級的教授真的很多,像教聲韻學的許世瑛老師,把艱澀的理論說的條理分明;還有林尹老師,上課從不帶課本,一站上講台,信手拈來或篇或章,把說文解字一字不漏的背出來,這就是肚子裡有學養的大師。」在臺師大的求學過程中,陳烱松除了充實自我,閱讀許多經典文學,也從老師們身上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每位老師投入教學、努力提攜後進的態度,也將教育是良心事業的觀念深深植入心中。大學畢業後,白天仍從事農田水利服務,晚間,陳烱松則擔任教職,曾任教於大同中學、北一女中、泰北中學及中興中學。他認為教學不僅僅是單方面付出,老師的涵養固然重要,但在授課過程中, 與學生互動,教學相長,是他做為一個老師最津津樂道之處。陳烱松也延續臺師大誠正勤樸校訓,作育英才,在擔任教職時,將所學傾囊相授;在農田水利工作上,他推動成立了農業工程研究中心,希望造就、培育更多這方面的人才。
致力於教育事業 關注於社會福利
由於長期在瑠公農田水利會服務,認真做事的態度獲得肯定,陳烱松於民國59年起迄73年,擔任瑠公農田水利會會長,首先建立制度,進而延伸經營觸角,嘉惠廣大農友。民國69年當選國大代表,民國78年當選台北市議員,因具備豐富的公職與基層經歷,膺任臺北市議會副議長,其間為民服務,不忘積極幫助教育辦學,於副議長任內解決光武工專校區無自來水問題,讓該校師生能有乾淨的飲用水。
此外,陳烱松也一圓辦學的夢,配合政府推動九年國教,時任臺北市市長林洋港在松山區尋
找校地,於是他發動水利會將一塊土地捐給市政府,只保留水利會之名, 興建「瑠公」國中,他感慨的說:「年輕的時候人微言輕,等稍微年長些,有點作為了,我就決定發動大家捐地興學,這個時候大家就同意了。」
目前擔任總統府資政的陳烱松早已退出選舉戰場,關注醫療、農業科技、社會公益等發展,如:照顧國民的健康、新生兒篩檢、婦女子宮頸抹片、農藥檢驗、安心蔬菜、捐贈安康巴士等;協助弱勢學生及培育農業、水利專業人才等教育面向;投身於慈愛照護及領航民間社團,回饋社會。對於環境保護議題,曾管理國營事業的陳烱松可說是調停民眾抗爭的先鋒,他總是到第一線傾聽民意,只有親自和群眾溝通才是最有效率的方法,他認為,環保是個重要的議題,要理智面對,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二者間,在「適切」與「不適切」取得平衡。他說: 「人生的每個階段都要奉獻心力, 現在不選了, 但我仍要繼續為大家服務。」
熱衷社團活動 擴展知識領域
熱情的陳烱松也熱衷於參與社團活動,從童軍、民間遊藝、國術,乃至書法、音樂等等皆有涉獵。其中最特別的民間遊藝,他特別提到,我們時常在廟會或進香場合看到的八家將、陣頭,諸如此類的活動,是臺灣十分有特色的文化,但以往常落入黑道控管,讓大家有不好的刻板印象。近年來在遊藝協會推廣之下,將這樣的活動轉型,成為可登上國際舞台的藝術表演,讓世界看見台灣文化,在地的民眾對廟會活動也有了不一樣的見解。
陳烱松多年來厚植民間力量,他想告訴年輕的學弟妹們,人脈就是財產。近年來致力於國民外交,兩岸農業、文經、醫療等交流,再加上民間社團活動,讓陳烱松的行程滿檔,他說:「連我太太要跟我約吃飯都約不到。」現在子女事業有成,他希望漸漸讓年輕人去打天下,也勉勵臺師大的學弟妹們要胸懷大志、眼光放遠,除了書讀得好之外,也要懂得人情世故、做人處事的道理,才是兼具理性與感性的現代人。
陳烱松的人生哲學是笑口常開,以笑容面對彼此,以包容接納差異,他以種善緣為出發點,從年輕時便開始服務人群,也希望臺師大的學弟妹們能立足台灣看世界,帶領臺師大在既有豐沛的人文基礎上,持續發展區域特色,加強國際化、資訊化、企業化,讓今日的師大人,都能成為明日的大師,使母校成為具古典風華、現代視野的亞洲一流、世界馳名之綜合大學!【撰稿 / 馬婉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