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報╱記者林秀姿、鄭語謙、沈育如/台北報導】
大學學雜費是否應繼續凍漲?在政治大學校長任內推動學雜費調漲的新任教育部長吳思華,昨天接受台北之音專訪時強調,高教資源不足,大學學雜費不應凍漲,否則受害的還是學生。
多所大學都表示贊同
多所大學都對此感到贊同,他們認為學雜費凍漲太久,已無法因應校內一般支出。家長團體說,不希望吳思華一上台就成為「漲學費部長」。
吳思華表示,現在的高教資源不足,比起香港或歐美的高教資源,差了四倍,甚至卅倍。未來大學要如何增加資源?他認為,「政府要投資,企業要幫忙,但是學生也要付出。」
漲學費須符合兩條件
吳思華說,如果大學在合理範圍內調漲學費,須符合兩個條件:第一,漲的學費要透明、可檢驗,清楚讓學生和家長了解。第二,要經過一定程序且取得校內共識,包括取得學生的共識。
不該因政治因素凍漲
他說,如果符合這兩個原則,教育部每年核定的調漲幅度並不高,頂多百分之一點五,教育部不會壓抑大學學雜費。他認為,高教資源不增加,受害的還是學生,不應該因為政治因素凍漲學費。
台灣師範大學主任秘書林安邦說,大學自主應包含財務自主,過去教育部礙於社會或民代壓力,不肯放手讓大學調整學雜費。
他說,吳思華擔任政大校長多年,很清楚學校財務的壓力,接任教長後,期待他能放寬讓學校自主,「這是好事」。
文化大學校長李天任也說,學雜費是私校收入的重要來源,應從理性角度思考學雜費調整方向。
龍華科技大學校長葛自祥說,若要調漲學費,最理想的方式是把過去幾年凍漲的缺額也一併漲回來,而不是齊頭式規定相同漲幅;不過「有漲總比沒漲好」。
實踐、淡江等校去年曾向教育部申請調漲,但都被駁回。
實踐校長陳振貴說,即使各校提出調漲申請,校方還是要走開公聽會、通過校務會議等程序,還是會受到學生反對。
淡江大學秘書長徐錠基希望,申請調漲學雜費的「遊戲規則」應該更明確。
全家盟副理事長謝國清則表示,這幾年物價不斷調漲,但民眾實質薪資所得卻是負成長,若再漲學費,民眾根本難以負擔。
資料來源: | 聯合報/A6版/話題 | 報導日期: | 2014-08-06 | 點閱人次: | 288人 |